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内容提要】
“懂”是中国现代文学欣赏的基本方式。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对于文学的“反懂”或“非懂”问题的讨论由李金发诗歌引发,进一步延及到小说,因而废名小说的“晦涩”成为讨论的焦点。1937年,《独立评论》关于“看不懂”的一组通信,主要是从理论上讨论“懂”与“反懂”或“非懂”的问题。而朱光潜、朱自清、沈从文等人关于“看不懂”的讨论对“懂”及其深层的理性主义文学观念构成了冲击,但并未从根本上怀疑和否定理性主义。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发现了文学活动中广泛存在的“反懂”和“非懂”现象,并对其类型、原因等进行了各种角度的探讨与研究,但缺乏更深层的文学理念的追问。
【关键词】 中国现代文学/“懂”/“反懂”
“五四”初期的新文学由于深受西方科学理性精神的影响,在文学阅读和欣赏上主要体现为“懂”的方式。的确,“懂”是文学理论中一个最基本的问题。读完一个作品之后,我们最容易问的问题就是:是否读懂了?如果没有读懂,是哪里没有读懂?为什么会读不懂?是作品的问题,还是我们的问题?更进一步,如何定义“懂”?怎么才叫“读懂”了?对于文学欣赏来说,“懂”是否就意味着“欣赏”?不懂是否也可以欣赏?事实上,在20世纪20年代中期,现代主义文学在中国的产生,已经打破了这种“懂”的文学理念,而出现了“反懂”或“非懂”的文学倾向。那么,对于这类作品,“懂”作为尺度是否还有效?二三十年代,文学界曾围绕这一问题进行过深入的讨论和系统的理论反思,它深层地涉及了对于中国现代文学品格的认识问题,也深层地涉及了普遍的文学阅读和欣赏的理论问题。当今学术界对此尚缺乏基本的历史清理和理论研究。本文试图从观念和理论表述上进行清理和反思,以期从一个新的角度探讨中国现代文学的复杂性。
一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对于文学的“反懂”或“非懂”问题的讨论是从“象征主义诗歌”开始的,或者说由其引发的。
与“五四”初期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诗歌相比,在文学精神上,象征主义诗歌是一种完全不同的诗歌。初期新诗基本上走的是胡适的“有什么话,说什么话”的路子,坦白、直露,甚至于“说理”,俞平伯《白话诗的三大条件》中的“第二条”就是“说理要深透、表情要切至、叙事要灵活”①。即使是自我表现,也是狂叫直说,周作人评价道:“中国的文学革命是古典主义(不是拟古主义)的影响,一切作品都像是一个玻璃球,晶莹透澈得太厉害了,没有一点儿朦胧。”②而象征主义诗歌则有意反其道而为之,它反对诗的主题和语言的明晰性,象征主义诗人对“五四”初期的诗歌理论进行了激烈的批评,梁宗岱说:“所谓‘有什么话说什么话’——不仅是反旧诗的,简直是反诗的;不仅是对于旧诗和旧诗体底流弊之洗刷和革除,简直把一切纯粹永久的诗底真元全盘误解与抹煞了。”③这种反叛使象征主义诗歌具有自己明显的特色:“象征派诗人大都排斥理性,强调表现变幻不定的内心情感、刹那间的感受情绪,表现梦幻和下意识的精神状态,表现幻想和直觉。非理性的幻想和直觉,本来就很暧昧模糊,再加上象征手法的朦胧含蓄,就必然导致意旨的扑朔迷离和晦涩难解,而象征诗派不仅不认为这是一种缺陷,相反却认为这是一种美学追求。”④象征主义诗歌使文学的非理性主义问题突显出来,这就对传统的文学理念、文学理念背后的深层的思想基础和思维方式、文学的内容与形式、文学的创作方法等提出了挑战,也对文学批评和文学欣赏的方式以及这种方式背后的深层基础提出了挑战。其中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就是“懂”的问题。曹万生说:“李金发以前的白话诗,没有人不懂的,但能懂的诗中大多诗美索然;李金发以后的白话诗,没有人都懂的,但不懂的当中有不少诗美盎然。”⑤对于这种不懂,文学理论必须予以解决,正是在这种讨论中,“懂”成了中国现代文学理论的一个基本范畴。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http://www.nseac.com)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发布)
三
与前述两次关于具体作品“不懂”的讨论不同,1937年的《独立评论》关于“看不懂”的一组通信虽然也是从具体作品开始的,但它主要是从理论上讨论“懂”的问题。虽然这次讨论由于思维方式在根本上是传统的,许多问题都没有在讨论中得到解决,影响非常有限,但我认为它提出的许多问题很重要,涉及的文学作品范围也有所扩大,不再是具体的作品“看不懂”的问题,而是整个新文学“看不懂”的理论问题。这对于认识中国现代文学的特征和品性都有重要的意义,对于文学欣赏理论的建设也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1937年,《独立评论》第238期发表了一篇通信,题目为《看不懂的新文艺》,作者署名絮如,自称是一位中学国文教员(22)。他说:“现在竟有一部分作家,走入了魔道,故意作出那种只有极少数人,也许竟会没有人,能读懂的诗与小品文。自然,人人有发表文字的自由,旁人是无法干涉的,可是因为刊物上流行了这种糊涂文字之后,一般学生,尤其是中学生,因而阅读、模仿,于是一个清清楚楚的学生,竟会作出任何人不懂的糊涂文字。作教师的如果为他改正,他便说这是‘象征体’,这是某大作家的体裁。”(23)作者并引卞之琳的短诗《第一盏灯》和何其芳《画梦录·扇上的烟云》(24)并头的一段文字为例。可见作者所说的“看不懂”的新文艺,并不是指整个新文艺,而是指30年代开始的现代主义或具有现代主义倾向的新文学。过了两周,《独立评论》(即第241期)就发表了周作人的《关于看不懂》和沈从文的《关于看不懂》两篇回应性文章。
周作人对“懂”进行了类别和层次上的辨析,他说:“我想这问题有两方面,应该分开来说,不可混合在一起,即一是文艺的,二是教育的。从文艺方面来说,所谓看不懂的东西可以有两种原因,甲种由于思想的晦涩,乙种由于文章的晦涩。有些诗文读下去时字认得。文法也都对,意思大抵讲得通,然而还可以一点不懂。有如禅宗的语录,西洋形而上学派或玄学的诗。这的确如世俗所云的隔教,恐怕没有法子相通。有些诗文其内容不怎么艰深,就只是写得不好懂,这有如一部分如先生所说是表现能力太差,却也有的是作风如此,他们也能写很通达的文章,但是创作时觉得非如此不能充分表出他们的意思和情调。”(25)在这里,周作人对“不懂”从性质上进行了类别区分,所谓“文艺方面”的不懂,即“作品的不懂”,也就是说,“不懂”的原因来自于作品本身,来自于客体;所谓“教育方面”的不懂,即“读者的不懂”,也就是说,“不懂”的原因来自于读者,来自于主体。 您可以访问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查看更多相关的文章。
而“作品的不懂”又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是作品在语法、表述、叙述以及故事和意象方面都是清楚的,但作者的意图是什么,作品究竟表达了什么思想却不甚清楚,并且难以确定。比如卞之琳的《断章》: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这其中每一诗句的意思都是清楚的,叙述的逻辑是清楚的,整首诗所编织的意象也是清楚的,但整首诗究竟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思想和主题却很难确定,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而按照现实主义文学精神的解读方式,这就很难说是“懂”了。《桥》的“晦涩”也是这种类型的“不懂”。二是有些作品,作者根本就没有表达清楚,比如用词不当、语法不规范、语意模糊、整个作品在叙述上逻辑混乱、思想和情绪前后矛盾、意象破碎等。初学写作的人所写的作品、不成熟的作家所写的不成熟的作品多属于这类作品。名作家或大作家的失败之作也具有这其中的某些特征。
周作人的这种区分虽然还显得粗浅,逻辑上不周密,还缺乏必要的追问,特别是周作人把读者方面的“不懂”追索到教育方式、教育体制、教学方法,这里面有很多问题,但周作人首先对“不懂”进行分类,这对于深入地研究“懂”的问题是非常重要的。
与上面周作人主要从作者和作品的角度来追索“不懂”不同,沈从文则从文学理念的更深层角度来追问和研究“不懂”。沈从文认为,一些新的作品之所以让人看不懂、主要是因为写作方式发生了变化的缘故:“当初文学革命作家写作有个共同意识,是写自己‘所见到的’,二十年后作家一部分却在创作自由条件下,写自己‘所感到的’。若一个保守着原有观念,自然会觉得新来的越来越难懂,作品多‘晦涩’,甚至于‘不通’。”(26)沈从文所说的“写自己所见到的”,主要是指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文学,其特点是强调以现实生活作为参照,强调描写和表现生活现象,强调描写和表现的清楚明白,不论是主题思想还是表现形式都很理念化。而“写自己所感到的”则主要是指现代主义的文学,现代主义文学当然是各种各样的,而主观性则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特点。“按照感觉写作”,这在当时是一种新的文学理念,相应的,按照这种文学理念所创作出来的文学作品,其形态、品格都会有所不同,欣赏方式也会有所不同,如果仍然按照传统的现实主义精神来看视它、当然就“不通”了;仍然以理性的知识基础和理解的方式来欣赏它,当然就“不懂”了。 (科教作文网 zw.nseac.com整理)
沈从文自己的创作与“五四”时期的文学创作有很大的不同,他从自己的创作经验出发,对传统主义“懂”的文学写作方式和欣赏方式提出了质疑,特别是从“文学理念”的角度进行追问,具有理论的深刻性。但沈从文的创作总体上仍然以理性主义作为理论前提和基础,总体上仍然归属于理性主义,他的文学理念只是对传统的写实主义文学理念构成了冲击,并没有对理性主义文学理念构成根本性的冲击。沈从文的文学欣赏理念仍然属于“懂”的范畴,他只是对写实文学的“懂”的欣赏方式提出了怀疑,但并不质疑“懂”本身,他实际上只是提出了另一种“懂”的方式。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这次讨论,从李金发开始到废名到整个象征主义文学,从诗歌文体到小说文体到整个新文学,从具体文学作品分析到抽象的文学理论探讨,研究越来越深入。虽然这次讨论在规模上非常有限,但它的意义却是很大的。后来,接着这一话题,朱光潜在《文学杂志》、《新诗》等刊物发表了系列论文,从理论上对这一问题展开深入研究,不论是理论本身还是对于中国现代文学的认识,它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共2页: 1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