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为人的设计,向上的生活(1)

2015-08-08 01:29
导读:文化论文论文,为人的设计,向上的生活(1)样式参考,免费教你怎么写,格式要求,科教论文网提供的这篇文章不错: 内容摘要:文章通过对希腊彩陶设计的社会背景和几个主要阶
内容摘要:文章通过对希腊彩陶设计的社会背景和几个主要阶段的发展特色的阐释,来反映古希腊重视人性、关注人文的时代精神和社会风尚。
  关 键 词:人本精神 寓情于神 寄思于器 刻名于器 酒神崇拜
  
  古希腊文明是整个西方文明的摇篮,更是全人类无尽的辉煌宝库。古希腊文明中所展现的人文精神更值得我们回味,而其中最能折射出这一点的便是上古时代最出色的设计制造品——陶器,其将优美的艺术形式与独特的人本精神相结合,呈现出希腊尊重人、歌颂人的人文主义思想。而这些成果与其本身的经济体制、政治制度、意识形态、社会风尚等是分不开的。
  古希腊发达的航运贸易,带来了手工业的无限繁荣,为希腊陶器艺术的发展奠定了经济基础,更为其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养分,使希腊陶器在保持多元化的前提下始终以崇尚人本主义为核心。
  古希腊的民主政体使希腊人文艺术的发展成为可能,并为其提供了社会舆论氛围和自由的环境支持。对城邦中一切从事脑力劳动人民的景仰和赞扬,使希腊陶器创作得以更好的传承和创新,使人们在一个宽松的氛围中不断发挥个人的创造能力和聪明才智来表现他们对生命的尊重和对生活的挚爱。
  古希腊以“人是万物的尺度”为核心的哲学思想,为陶器艺术的人文化发展态势,提供了理论支撑和文化保障,即人本法则。古希腊陶艺人文精神的思想本源来自于他们对人的肯定,对人用理性思维来认知和改造世界的肯定,并用人的标准和准则来建立艺术设计的秩序和规范,创造出和谐、均衡的器物,便是希腊人倡导的审美法则。 本文来自中国科教评价网
  古希腊彩陶设计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生长和发展起来的,根据不同时期特色,大致可以分为五个阶段:分别是几何风格时期、东方风格时期、黑绘风格时期、红绘风格时期、白绘风格时期。①这些时期的陶器设计都从不同方面反映出古希腊艺术的人文精神。
  
  一、生活为上,寄思于器
  
  对人性日常生活的歌颂与张扬,是希腊陶器艺术的常见题材。从海洋化的表现生活,到几何化表现生活,再到他元素表现生活。古希腊文明的早期几何风格,主要通过海洋动植物表现生活,而当时阿提卡半岛是几何风格陶器的生产中心。该地区陶表面的纹样装饰很具特色,讲究规则与韵律、对称与平衡,与此时期希腊的其他艺术追求保持了一致性。纹样主要采用水平的带状表现风格,前期主要以平行线、交叉线、锯齿、回纹、雷纹、万字纹等为主。后期除了以上单独的几何纹以外,还融入了几何化的人物、车马等生活元素,以及战争、狩猎、航行、丧葬等生活画卷②,而这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雅典国立考古博物馆珍藏的狄庇隆陶瓮。
  东方风格流行于古风的早期,此时希腊的海外活动非常频繁,渐渐汲取了一些外来的带有图腾崇拜性质的动植物纹样,而这些元素恰好展现的是古希腊人海外交流生活的成果,是他们用他民族文化来丰富自身文化的原型见证,也是他们积极尚善生活思想的见证。
  
  二、刻名于器,寓情于神
  
  刻名于器,将人的伟大创造性直接表露于世人前,是对人的智慧和劳动的讴歌,是对创新这一人类原动力的肯定。黑绘风格盛行于古希腊陶器艺术的鼎盛时期,是指在红色或黄褐色的胎上用黑漆进行绘画和装饰,题材主要以神话故事和历史传奇为多。同时此时的陶器设计发生了一个重大变化,制器者与器物上的绘画者出现了分工,使得设计师和画师的地位上升。于是在自己设计或绘画的陶器上署上自己姓名的现象开始出现,并逐步成为普遍认可的社会行为。弗朗索瓦双耳陶爵正是这一时期的典型作品,上面标明了这是由希腊著名工匠埃尔戈和陶器画师克利提亚斯完成③,器上装饰内容层次丰富,做到了立体造型与平面绘画装饰的完美结合。正是有利的社会环境赋予了古希腊公民更多的自由与创想,激发了他们的主人翁责任感和热情拼搏的精神。

共2页: 1

论文出处(作者):付莎莎
上一篇:南方文学的文化学透视(1)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