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摘 要] 阐述了中美慈善文化的不同特征,主要表现在民众捐赠积极性、捐赠的数额、慈善机构的数量和类型以及慈善机构的性质等方面。从传统价值观、慈善组织公信力和慈善法等方面分析中美慈善文化不同的原因,并对推进我国慈善文化发展提出了五点建议。
[关键词] 中美慈善文化;慈善文化特征;传统文化;财富观
Abstract:This essay states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between Sino-US charity culture reflected in the enthusiasm of the public in donations, the amount of donations, the number and types of charitable organizations and the character of charitable organizations.This essay also analyses the factors on the formation of these differenc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raditional values, credibility of charitable organizations and the laws of charity. Lastly, this essay puts forward four pieces of advice on developing Chinese charity culture.
Key words: Sino-US charity culture; characteristic of charity culture; traditional culture; conception of wealth
1 慈善文化的含义
慈善即“仁慈善良”,“对人关怀,富有同情心”。换言之慈善是人们从慈爱、慈悲和善意、善良等意识出发,从事实际的善事、善举等行为举动,是一种人帮人的活动。因此慈善是人对人的一种心态 , 是一种道德观念,包括同情心、怜悯心、仁爱之心、博爱之心等,又是指建立在仁慈和慷慨基础上的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心、相互爱护和相互帮助的自觉自愿的互助行为 ,是发自内心的“善待别人 ,善待社会 ,善待自然”的精神和理念的体现。慈善文化是指人类在长期的慈善行动和慈善事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思想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总和,是促进慈善事业发展的动力和支柱,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意义上的慈善文化是基于对和谐、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注重社会道义 ,强调社会责任 ,更多地考虑社会分配的公正性 ,把从社会得来的利益 ,再回报给社会 ,具有自愿性、社会性、平等性的特点 ,其核心是利他主义价值观 ,其精髓在于个人对正义、和平和集体福祉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博爱、给予、利他、济世是慈善文化的基本内容[1]。随着社会的发展 ,慈善事业的功能、慈善活动的内容也逐渐扩大 ,由对特殊不幸者的施舍 ,拓展到对公共生活的关注 ,如教育、法律、宗教、科研 ,甚至环保等领域。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编辑发布)
2 中美慈善文化的共性
“charity”(慈善),源自古法语“基督之爱”(Christian love),意为“为上帝而普爱众生 ”,带有浓厚的宗教 (基督教 )色彩。现代英汉词典将其解释为:“willingness to judge other persons with kindness”;“neighbourly love”;“help the person with money ,food”,即富有同情心、怜悯心;博爱;救济,施舍等。《美国传统字典》解释其为Benevolence or generosity toward others or toward humanity(对他人或人类的仁慈或慷慨);Indulgence or forbearance in judging others(对别人的宽容或耐心);Provision of help or relief to the poor; almsgiving(向穷人提供帮助或救济);An institution, an organization, or a fund established to help the needy(为帮助穷人而建立的机构、组织或基金会),也就是慈善、博爱;宽厚、仁慈;救济,施舍;慈善机构,救济基金等意思。由此看来,美国慈善文化包含丰富的内涵,主张博爱,仁慈,要善待他人,帮助他人。
虽然“慈善”一词是佛教传入中国以后才使用的,但慈善的思想理念和行为在中国早就已经出现。我国传统文化中儒家学说的核心价值观是“仁爱”,“仁爱”也是中华炎黄子孙两千多年来的主要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孔子倡导 “仁者爱人”, “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2],他把为他人着想、宽怀容人、恩惠助人等当作“仁”。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仁”说,提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恻隐之心 ,仁之端也”[3]52。孟子认为所有仁爱之行,慈善之举都是发自人的内心深处,“不忍人之心”是人们从事善举的动机所在。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出发,孟子又提出“仁政”,即君主有了“仁爱之心”,方能施行“不忍人之政仁政”。当然这种仁政也包括“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3]20之意。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共2页: 1
论文出处(作者):党小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