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回应现实的挑战面向理论的创新——人的全面发(3)

2015-08-31 01:43
导读:人论建设与文论建设 1、人的全面发展与文艺学建设的关系。"人的全面发展和文艺学的建设"这个议题,实质上是人的建设与文的建设的相互关系问题。中


       人论建设与文论建设

       1、人的全面发展与文艺学建设的关系。"人的全面发展和文艺学的建设"这个议题,实质上是人的建设与文的建设的相互关系问题。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陆贵山认为,有什么样的人学理论,便有什么样与之相适应的文学理论。文艺学的建设,不仅应当有利于作为文艺服务对象的人--广大的读者群众的全面自由的发展,而且更要强调作为创作主体、批评主体和研究主体的人--作家、批评家和理论家的全面自由的发展。文艺队伍的建设是文艺学建设和发展的关键所在。作为学者的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主要是应当努力拓展、深化和优化自身文论的知识结构和学理结构。他认为,文艺理论领域内存在着几大有影响的文论学理系统:人本主义的文论学理系统、历史主义的文论学理系统、审美主义的文论学理系统和文本主义的文论学理系统。只有比较完整、深入地掌握了这几大文论学理结构和文论学理系统,才有可能进入文学理论研究的相对全面和自由的状态,推进文艺学的全面建设和创新。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陈传才认为,当代中国文论的变革发展,凸显了"文学是人学"的视角。"文学是人学"的命题,从最深层的意义来理解,可以认为是文学本体论的命题。就是说,文学本体必须和人的生命本体相关联,把文学放到人的生存发展的根基上,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联系起来考察。从本体论出发看文学,它就不仅仅具有满足人的精神需要的价值,而且具有解放自我、实现人的自由自觉生命本性的意义。因此,当代文学观念的变革、重建,就不能停留在文学主体性和文学价值论的探索,还应当推进到文学本体论的构建上。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


       在当代中国,如何建立一个后现代的人性化的文艺学是一个当代理论建设迫切的课题。新的文艺学如何关怀人本身?陈晓明认为首先,应该把人从历史的重压之下解放出来,人不再只是历史寓言化的象征之物;其次,回到人本身的文艺学――通过回到文艺本身,也就是人性化的文学艺术本身,文艺学转向批评化,也就更接近人性化的言说。南开大学教授刘俐俐则从文化身份意识的介入,提出切断西方文学理论在中国的逻辑轨迹,建立自己的文学理论,这样的理论能够概括中国现代性追求中文学发展的现实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的设想。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杨恒达在题为《主体性人论与当代西方文学》的发言中对多元主体性、开放主体性和交互主体性与当代西方文学的关系进行了论述,深入分析了这三种主体性理论对当代西方文艺理论及文艺实践的影响,对我国当代人论和文论建设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山东师大教授李衍柱指出,人论是中西文艺学共同的理论基石。因此,对人本身的研究和认识,对人的全面发展的研究和认识,就成了我们打开文学艺术殿堂的大门、探索文艺活动的特点和规律,建设有民族特色的文艺科学的入口处。四川大学教授冯宪光认为在当前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建设中,可以把建设的重点放在人类学模式上,明确提出了建设中国马克思主义审美人类学的当代文艺学学科发展思路。他认为,与政治模式、意识形态模式和经济学模式相比,人类学模式的文艺学理论视野更为开阔,在学理上超越一般功利目的、特别是超越有悖于人的全面发展目标的功利目的,具有强烈的文化价值特征。此外,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周忠厚以"人的发展论和当代文艺思潮"为题作了发言,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潘天强向大会提交了论文《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逻辑依据》,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卢铁澎向大会提交了论文《人的发展与文学思潮的历史形式》。这些论文或从马恩原典出发,或以文学思潮史为对象,提出了自己独到的学术见解。 
(科教范文网http://fw.ΝsΕΑc.com编辑)

       2、中国传统文化是当代人论和文论建设的重要资源。
       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教授成复旺把中国传统文化看作是一种生命论的文化。这种生命论文化把天(宇宙)理解为一个统一的生命大家庭;把人理解为与自然相统一的生命主体;把文理解为物我一体的生命意象。这种生命论的文化无疑属于前现代文化,但是对于矫正现代文性的弊病、在新的形势下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却具有重大的意义。怀特海指出,"除非我们把物质自然和生命融为一体,否则二者都是不可理解的。"作为典范性的后现代科学的生态学就把宇宙理解为一个统一的生态系或曰生命圈。而后现代的基督教也考虑用宇宙大生命这个"神圣实在"代替作为人格神的上帝。总之,就是走向生命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似乎从过去投来一束照向未来的光芒。
       中国社科院研究员金惠敏在题为"孔子的仁学:一个后现代性的阅读"的发言中指出,如果我们把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思想"来理解,那么它所处理的问题及其思维方式则是亘古就有的。他不想把孔子说成是一个后现代主义者,但认为孔子也曾处理过那些被后现代主义所放大了的主题,如主体性、他异性,也就是说,孔子曾经"后现代性"地思维过。与当代新儒家牟宗三对孔子的"仁"的解释完全不同,他尝试从一个后现代的视角重新阅读之。他承认在中国哲学史上"仁"有一个被本体化的历史,但在作为中国思想原典的《论语》那里,"仁"是一个实践性的、过程性的和无限开放的哲学范畴。它体现为一个不懈的德性追求,一个永不停止的运动过程。  "仁"的运动性或过程性意味着"仁"不是一个本体性的目标,它是一个无终点的过程,无确定目的地的力。"仁"是儒学中主体建构的核心内容,也是未来中华人格建构的重要资源。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袁济喜对传统美育与当代人文建设的关系进行了探讨。他说,传统美育作为一种美学观念与教育文化范畴,在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历程中,始终与中华民族的生命意识息息相关,表现出我们民族文化中浓厚的人文主义精神传统,体现出传统文化中对人格境界的不懈追求。当前,中国人对物欲的极度追逐,迷失自我,同"文革"中的政治迷信一样,都是在外物的蛊惑下失去自我,是人性的异化。在这种情况下,人格的建设与精神的升华,就成为中国当前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课题。而传统美育在这种人格建设中,承担着重要的职责与任务。
       德里达断言中国文明处于逻各斯中心主义之外,国内外学者对德里达这一判断作出了不同的解释。中国人民大学博士后周荣胜分析了德里达这一观点的自相矛盾之处及其对中国文明的乌托邦幻想,认为中国传统文明依然处于追求始源、始基、中心的逻各斯中心主义之中,并在古典文论中明显地体现出来了。此外,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詹杭伦在会上作了题为"人的修养与赋的品格"的发言,冷成金向大会提交了论文《从〈东坡易传〉看苏轼文艺思想的基本特征》,诸葛忆兵提交了论文《宋代士大夫的境遇与士大夫精神》,王燕提交了论文《传统与社会转型中作家的职业选择》。这些发言和论文都从某一个方面都中国传统文学和文化进行了深入探讨,对当代人论与文论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共3页: 3

论文出处(作者):
上一篇:直面当下人生,走向实践诗学——《人的全面发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