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帛书《二三子》、《要》蕴含的卦气思想评价((2)

2015-10-13 01:14
导读:从以上分析可知,帛《易》传文《二三子问》中含蕴的卦气思想显然与京房卦气说是一致的。 二、《要》篇中的卦气思想 在帛书《周易》传文《要》篇中

从以上分析可知,帛《易》传文《二三子问》中含蕴的卦气思想显然与京房卦气说是一致的。

二、《要》篇中的卦气思想

在帛书《周易》传文《要》篇中,我们也发现下面一段文字:

益之为卦也,春以授夏之时也,万勿(物)之所出也,长日之所至也,产之(?)室也,故曰益。损者,秋以授冬之时也,万勿(物)之所老衰也长[夕之]所至也,故曰产。道穷 □□□□□□□□□ 。

 很明显,这里把益卦作为春,损卦作为秋。我们知道,孟喜卦气说是以四正卦配四时的,亦称之四象卦气说。按照孟喜四象卦气说的解释,益为正月卦,刚过“东风解冻,蜇出始振”的时节;损为七月卦,早已过了“凉风至,白露降,寒蝉鸣”的天气了。这样,损、益二卦配春,秋二季,即是典型的四象卦气的例子。因为,虞翻在《周易集解》中,曾得出“四象就是四时”的结论。帛《易》传文《要》篇《损》《益》两卦中所说的“春以授夏之时”,“秋以授冬之时”,应该是四象俱全的。

那么,如何分析帛《易》传文《要》篇中《损》、《益》二卦的卦象呢?

《损》(  )卦,内卦为兑,外卦为艮;《益》(   ),内卦为震,外卦为巽。我们不妨先从《益》卦开始分析。益,内卦为震;震,卦象为雷,为春。外卦为巽;巽,卦象为风,为夏初。内震(春)与外巽(夏初)相结合而成为《益》。《益》,是正月卦,气应在立春,故“春以授之时也”。我们再看一看《损》卦。《损》卦,内卦为兑;兑,卦象为秋。外卦为艮;艮,卦象为尾,为终,为冬末。内兑(秋)与外艮(冬末)相结合而成为《损》。《损》,为七月卦,气在处署,已过立秋,故“秋以授冬之时也”。

由此看来,《要》篇中《损》、《益》两卦的卦象与孟喜、京房四时卦气说是相通的。

再举一例。在帛书《周易》传文《要》篇中,还有下面一句话,也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故易又(月)天道焉……又(有)四时之变焉,不可以万勿(物)尽称也,故为之以八卦。

这里,很清楚地表明,万物不足以称四时之变的话,那么就需要用八卦来配四时了。实际上,也就是大家所熟知的八卦卦气说了。同时,也隐隐约约说明卦气说从初创到滥觞过程的阶段性。从中,我们也就体会到汉代象数易学的博大精深之奥秘。因为,四时卦气说包括四象卦气和八卦卦气之说,二者互为补充,从而对事物生、旺、墓、绝的发展过程做出清楚解释。

三、两点思考

其一,通过今本《易》与帛书《易》传文的比较,尤其是剖析《二三子问》、《要》篇所蕴含的卦气思想,可以深化我们对汉代易学中卦气说的理解。仅就卦气本身来说,“卦气”之“卦”并不完全拘泥于“易卦”本身,而是与“时”、与“卦象”相通,相互联系在一起的;“卦气”之“气”,也不仅仅为“四时之气”,而是与“八卦之气”相类的某种东西相通。在上述分析中,我们已清楚地看到了“象”、“时”、“卦”具有两两互通的现象。因而,在对卦气说的理解上,不能仅仅停留在“卦”、“时”这一层次上,而是应深刻把握其深层的互通意义。

其二,把握卦气说是进入汉代象数易学的一把钥匙。总之,就今本《易》来说,还是帛书《易》言,卦气说很显然地存在着,并且二者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如果理解、掌握了卦气说,那么,也就找到了进入汉代象数易学金矿的道路。在此学说的导引下,我们可以深刻体验到古代哲学智慧之伟大,领悟到汉代象数易学之精髓所在。

主要参考文献:

[1]刘大钧:《“卦气”溯源》 《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5期

[2]刘大钧:《象数易学研究》(二) 齐鲁书社 1997年6月版

[3]陈鼓应:《道家文化研究》(第三辑) 三联书店

[4]邢 文:《帛书周易研究》 人民出版社 1997年11月版

[5]廖名春:《帛书〈二三子 〉释文》 《国际易学研究》(一)

[6]李鼎祚:《周易集解》 中华书店

共3页: 2

论文出处(作者):
上一篇:性的社会属性、国家利用及其他——析《中国的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