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一、问题的提出
清代研究《左传》的学者,大都对杜预注极为不满,焦循在《春秋左传补疏》自序中,斥杜预为“司马氏之私人,杜恕之不肖子,而我孔子作《春秋》之蟊贼”,[1]沈钦韩在《春秋左氏传补注》序里,认为历史上《左传》有四厄,其中第二厄就是杜预为《左传》作集解:“(杜预)起纨绔之家,习篡杀之俗,无王肃之才学,而慕其凿空,乃绝智决防以肆其猖獗之说,是其于《左氏》,如蟹之败漆,蝇之污白,其义理没于鸣沙礁石中,而杜预之妖焰为鸡为狗,且蓬蓬于垣次矣”[2];在几乎完全否定杜注的同时,清人却极力推崇汉儒古注,尤其是贾逵、服虔《左传》注,刘文淇在致沈钦韩书中说:“《左氏》之义,为杜征南剥蚀已久。……覆勘杜注,真觉疻痏横生,其稍可观览者,皆是贾、服旧说。”[3]在他们看来,《左传》非贾、服注不足以阐述其精义。
这种尊汉儒古训以驳杜注,最早可以追溯到顾炎武的《左传杜解补正》;其后惠栋《左传补注》继之,并开始辑佚旧说以指出杜注来源,这一工作,后来在洪亮吉《春秋左传诂》中得到了进一步、系统的完成,杜注《左传》,采用前人旧说往往不加标明,洪氏此书,则对杜注加以分析,逐条指出杜注的来源,这种穷根溯源的作法,目的仍在于破杜立汉,在训诂方面洪氏则多以贾逵、服虔注为主,“欲复汉儒说经之旧”[4];沈钦韩《春秋左氏传补注》也力主贾、服注而斥杜注;丁晏的《左传杜解集正》,则初步总结了清代学者攻击杜预的成绩。在清人看来,只要辑佚出贾、服旧注,使其重见天日,杜注的荒谬之处就会不驳自现,[5]所以清人破杜立汉的另一个举措,就是全面辑佚恢复《左传》贾、服汉儒旧注,这样的著作有严蔚《春秋内传古注辑存》三卷,还有沈豫《春秋左传服注存》二卷(续、补逸各一卷);并以全面恢复贾、服汉儒旧注的形式,建立与杜、孔不同的新注新疏,李贻德的《春秋左氏传贾服注辑述》和刘文淇的《春秋左氏传旧注疏证》为其代表作。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发布)
实际上,《左传》贾、服注和杜注的对立,一直可以上溯到东晋南北朝时期,即杜预《春秋左氏经传集解》完成后不久。《北史·儒林传》序云:
南北所为章句,好尚互有不同。江左,《周易》则王辅嗣,《尚书》则孔安国,《左传》则杜元凯。河洛,《左传》则服子虔,《尚书》《周易》则郑康成。[6]
东汉时服虔《春秋左传》注即已“大行于河北”[7],西晋时杜预注《左传》,在南朝宋、北魏前期的山东、河北一带,开始为士人所传习[8],其后“河外儒生,具服膺杜氏”[9],可见,北学《左传》以服虔注为主,南学《左传》以杜预注为主,服注和杜注以南北学的形式对立起来。东晋、南齐时,杜、服注《春秋左传》彼此抗衡,并立于国学为博士。《梁书·儒林传》载:
崔灵恩,清河东武城人也。……先在北仕为太常博士,天监十三年归国。……灵恩先习《左传》服解,不为江东所行。及改说杜义,每文句常申服以难杜,遂著《左氏条义》以明之。时有助教虞僧诞又精杜学,因作《申杜难服》,以答灵恩,世并行焉。[10]
尽管崔灵恩习《左传》服解,在北仕为太常博士,但到南朝以后还要“改说杜义”,可见当时南学乃杜注《左传》一统天下;而对那些申贾、服义难驳杜注的《左传》学者,南学中的杜学维护者则大加批驳,维护杜注,《南史·儒林传》载:
自梁代诸儒相传为《左氏》者,皆以贾逵、服虔之义难驳杜预,凡一百八十条。(王)元规引证通析,无复疑滞。[11]
在北朝也是一样的情况。《魏书·贾思同传》:
思同之侍讲也,国子博士辽西卫冀隆为服氏之学,上书难《杜氏春秋》六十三事。思同复驳冀隆乖错者十一条。互相是非,积成十卷。诏下国学集诸儒考之,事未竟而思同卒。卒后,魏郡姚文安、乐陵秦道静复述思同意。冀隆亦寻物故,浮阳刘休和又持冀隆说。至今未能裁正焉。[12]
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北齐。《北史·儒林传上》:
姚文安难服虔《左传解》七十七条,名曰《驳妄》。(李)崇祖申明服氏,名曰《释谬》。[13]
李崇祖之父李业兴师于徐遵明,徐氏专攻《左传》服义,“河北诸儒能通《春秋》者,并服子虔所注,亦出于徐生之门”[14],李崇祖即继承父业申服驳杜;徐遵明的另一个弟子乐逊,也坚守师法,在西魏教授诸子,“通贾、服说,发杜氏违”[15]。 大学排名
随着隋唐在政治上的统一,经学在唐代被定于一尊,《左传》贾、服注与杜注的对立,随着南北学的统一而消失。在政府认可颁布的《五经正义》中,杜预《左传》注得到了正统的独尊地位,而贾、服注则被冷落以致亡佚。
然而问题并没有随着贾、服注的消亡而消亡,八百多年后,清人又再一次扛起了申贾、服驳杜注的大旗。[16]它迫使我们不得不思考:贾、服注和杜注到底有何异同?两次攻杜浪潮的原因是什么?
二、贾、服注与杜注之比较
贾逵有关《左传》的著作,《隋书·经籍志》著录有:《春秋左氏长经》二十卷、《春秋左氏解诂》三十卷、《春秋左氏经传朱墨列》一卷,《后汉书·贾逵传》说他还著有《左氏条例》二十一篇。服虔著作,《隋书·经籍志》著录有:《春秋左氏传解谊》三十一卷、《春秋左氏膏肓释■》十卷,此外还有梁代尚存隋唐已亡的《春秋左氏传音》三卷。
在今存《左传》贾、服注佚文中,服虔注的数量多于贾逵注,尽管《隋书·经籍志》著录有孙毓撰《春秋左氏传贾、服异同略》五卷,但由于服注和贾注多有相同,所以唐代孔颖达等撰《左传正义》在征引时常常将二人并举,每用“贾、服曰”来括引贾、服说。可见,《正义》已将《左传》贾、服注视为训诂上有相同特点的同一类型,这一看法,清人也没有提出异议。从后人所辑贾、服注的情况来看,由于有较多数量的注都笼统地系于“贾、服曰”等类似表达语之下,我们也已很难在今存贾、服注文中把二者明确地区分开来。
那么,贾、服注与杜注到底有哪些异同?一一逐年排列比较现存《左传》贾、服注和杜注,经过统计可以列出下表:
《左传》贾、服注与杜注异同统计表
本表所据贾、服注佚文,只采自《左传》传文注而不采《春秋》经文注,从隐公到襄公五年,采自刘文淇《春秋左氏传旧注疏证》(以下简称刘文淇《疏证》)[17]、重泽俊郎《左传贾服注捃逸》[18]和李贻德《春秋左氏传贾服注辑述》(以下简称李贻德《辑述》)[19],襄公五年以后采自重泽俊郎《左传贾服注捃逸》和李贻德《辑述》。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 )
杜注和贾、服注相同的情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杜注和贾、服注在措辞和意义上完全相同。这种情况很多,如∶
隐公五年:“公曰:‘叔父有憾于寡人。’”
服曰:“诸侯称同姓大夫,长曰伯父,少曰叔父。”
杜注:“诸侯称同姓大夫,长曰伯父,少曰叔父。”隐公十一年:“十一月,公祭钟巫,斋于社圃,馆于■氏。”
服曰:“馆,舍也;■氏,鲁大夫。”
杜注:“馆,舍也;■氏,鲁大夫。”桓公二年:“师服曰:‘异哉,君子之名子也。’”
服曰:“师服,晋大夫。”
杜注:“师服,晋大夫。”同年:“士有隶子弟。”
服曰:“士卑,自以子弟为仆隶。”
杜注:“士卑,自以子弟为仆隶。”桓公十六年:“初,卫宣公■于夷姜,生急子。”
服云:“上淫曰■。”
杜注:“上淫曰■。”桓公十八年:“夏四月,丙子,享公。”
服曰:“为公设享燕之礼。”
杜注:“为公设享燕之礼。”庄公二十年:“冬,王子颓享五大夫,乐及遍舞。”
贾云:“遍舞,皆舞六代之乐。”
杜注:“皆舞六代之乐。”庄公二十二年:“齐侯使敬仲为卿,辞曰:‘羁旅之臣,……’”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贾云:“羁,寄;旅,客也。”
杜注:“羁,寄;旅,客也。”宣公三年:“铸鼎象物”
贾云:“象所图物,著之于鼎。”
杜注:“象所图物,著之于鼎。”
(二)杜注和贾、服注在意义上完全相同,但在措辞上略有小异。如∶
桓公六年:“以德命为义”
服云:“谓若太王度德,命文王曰昌,命武王曰发。”
杜注:“若文王名昌,武王名发。”庄公八年:“见大豕,从者曰:‘公子彭生也。’”
服云:“公见彘,从者见彭生,鬼改形为豕。”
杜注:“公见大豕而从者见彭生,皆妖鬼。”昭公四年:“飨大夫以落之”
服云:“衅以■豚以落之。”
杜注:“以■猪血衅钟曰落。”定公十年:“且牺象不出门,嘉乐不野合。”
服云:“牺、象,飨礼牺尊、象尊也。嘉乐,钟鼓之乐也。”
杜注:“牺、象,酒器,牺尊、象尊也。嘉乐,钟磬也。”
这种在措辞上的小异,往往是杜注取用贾、服说,而稍变其辞,这在下面几个例子中尤其明显:
隐公三年:“郑庄公娶于齐东宫得臣之妹。”
服云:“得臣,齐世子名,居东宫。”
杜注:“得臣,齐太子也。太子不敢居上位,故常处东宫。”桓公元年:“是以清庙茅屋”
贾云:“肃然清静,谓之清庙。”
杜注:“清庙,肃然清静之称。”桓公九年:“享曹太子,初献,乐奏而叹。”
服云:“初献酒。”
杜注:“始献酒。”
有时甚至只变一二字:
襄公二十九年:“适晋,说赵文子、韩宣子、魏献子,曰:‘晋国其萃于三族乎!’”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服云:“言晋国之祚将集于三家。”
杜注:“言晋国之政将集于三家。”昭公十二年:“昔我皇祖父昆吾,旧许是宅。”
服云:“陆终氏六子,长曰昆吾,少曰季连。季连,楚之祖,故谓昆吾为伯父也。昆吾曾居许地,故曰旧许是宅也。”
杜注:“陆终氏生六子,长曰昆吾,少曰季连。季连,楚之祖,故谓昆吾为伯父也。昆吾常居许地,故曰旧许是宅。”
(三)杜注同于贾、服说,但杜注常常简明总括言之。这种情况也很普遍。如∶
桓公二年:“宋殇公立,十年十一战。”
贾云:“一战,伐郑,围其东门;二战,取其禾;三战,取邾田;四战,邾、郑伐宋,入其郛;五战,伐郑,围长葛;六战,郑以王命伐宋;七战,鲁败宋师于莞;八战,宋、卫入郑;九战,伐戴;十战,郑入宋;十一战,郑伯以虢师大败宋。
服说基本与贾说同,只是补记年分而已。
杜注:“殇公以隐公四年立,十一战皆在隐公世。”
桓公六年:“不以畜牲”
服云:“马牛羊豕犬鸡六畜。”
杜注:“畜牲,六畜。”庄公二十年:“虢公请器,王予之爵。”
服云:“爵,饮酒器,玉爵也。一升曰爵。爵,人之所贵者。”
杜注:“爵,饮酒器。”庄公三十二年:“国之将兴,明神降之,监其德也;将亡,神又降之,观其恶也。故有得神以兴,亦有以亡。虞、夏、商、周皆有之。”
服云:“虞舜祖考来格,凤凰来仪,百兽率舞。”
杜注:“亦有神异。”襄公二十五年:“公拊楹而歌。”
服云:“公以为姜氏不知己在外,故歌以命之。”本文来自中国科教评价网
杜注:“歌以命姜。”同年:“故君为社稷死则死之,为社稷亡则亡之。”
服云:“谓公义为社稷死亡也,如是者臣亦随之而死。”
杜注:“谓以公义死亡。”昭公三年:“谗鼎之铭曰”
服云:“谗鼎,疾谗之鼎,《明堂位》所云崇鼎是也。一云谗,地名,禹铸九鼎于甘谗之地,故曰谗鼎。”
杜注:“谗,鼎名也。”昭公六年:“仪刑文王,万邦作孚”
服云:“仪,善也。刑,法也。善用法者,文王也。言文王善用其法,故能为万国所信也。”
杜注:“言文王作法为天下所信。”昭公十二年:“是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
贾曰:“《三坟》,三皇之书。坟,大也。《五典》,五帝之典。《八索》,素王之法。《九丘》,亡国之戒。”
杜注:“皆古书名。”昭公二十五年:“民有好、恶、喜、怒、哀、乐,生于六气。”
贾、服云:“好生于阳,恶生于阴,喜生于风,怒生于雨,哀生于晦,乐生于明。”
杜注:“此六者,皆禀阴、阳、风、雨、晦、明之气。”
杜注这种概括简要的风格,是和他整部《左传》注相一致的。
但杜注还不完全都是对贾、服注作概括扼要的简单总括性陈述,从下面几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到,杜注对贾、服注还有鲜明的取舍,从这种取舍上,可以帮助我们更清楚地看到杜注和贾、服注的区别:
隐公五年:“节八音而行八风。”
贾云:“兑为金,为阊阖风也;乾为石,为不周风也;坎为革,为广莫风也;艮为匏,为融风也;震为竹,为明庶风也;巽为木,为清明风也;离为丝,为景风也;坤为土,为凉风也。” (转载自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服说略同。
杜注:“八音,金、石、丝、竹、匏、土、革、木也。八风,八方之风也。以八音之器,播八方之风,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节其制而叙其情。八音,金,钟;石,磬;丝,琴瑟;竹,箫管;土,埙;木,■■;匏,笙;革,鼓也。八方之风,谓东方谷风,东南方清明风,南方凯风,西南方凉风,西方阊阖风,西北方不周风,北方广莫风,东北方融风。”
贾说乃根据纬书《易纬通卦验》而来,杜取贾、服说,而摒弃纬书的八卦相配,所释“八音”、“八风”,较贾、服注更通达平实。
桓公六年:“卜士负之,士妻食之。”
贾云:“礼,世子生三日,卜士负之,射人以桑弧蓬矢射天地四方。桑者,木中之众;蓬者,草中之乱,取其长大统众而治乱。”
杜注:“礼,世子生三日,卜士负之,射人以桑弧蓬矢射天地四方,卜士之妻为乳母。”哀公十四年:“仲尼观之,曰:‘麟也。’然后取之。”
服云:“仲尼名之曰麟,然后鲁人乃取之也。明麟为仲尼而致。”
杜注:“言鲁史所以得书获麟。”
服说以为,因为只有孔子能说出这兽的名字叫麟,所以麟是因为孔子而致;而杜注认为,因为孔子能说出它的名字,所以鲁史才能记载猎获的兽是麟。可见,贾、服注意在解经,处处不离谶纬、圣人;而杜注意在说史,释义平实。
(四)也有是杜注本于贾、服说而详之的。如∶
隐公元年:“是以隐公立而奉之。”
贾云:“隐立桓为太子,奉以为君。”
杜注:“隐公,继室之子,当嗣世,以祯祥之故,追成父志,为桓尚少,是以立为太子,帅国人奉之。为隐元年春不书即位传。”
庄公九年:“管夷吾治于高■。”
庄公三十二年:“使■季■之”
服云:“鸩鸟,一名远日乌。”
杜注:“■,鸟名,其羽有毒,以画酒,饮之则死。”
特别是在地理的训注上,杜注普遍详于贾、服注,往往指明所注地名今在何处:
隐公元年:“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贾云:“京,郑都邑。”
杜注:“京,郑邑,今荧阳京县。”
又本年:“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
贾云:“共,国名。”
杜注:“共国,今汲郡共县。”
隐公十一年:“使营菟裘,吾将老焉。”
服云:“菟裘,鲁邑也。”
杜注:“菟裘,鲁邑,在泰山梁父县南。”
庄公十二年:“群公子奔萧,公子御说奔亳。”
服云:“萧、亳,宋邑也。”
杜注:“萧,宋邑,今沛国萧县。亳,宋邑,蒙县西北有亳城。”
僖公二十三年:“卫文公不礼焉,出于五鹿。”
贾云:“卫地。”
杜注:“五鹿,卫地,今卫县西北有地名五鹿,阳平元城县东亦有五鹿。”
襄公元年:“败其徒兵于洧上。”
服云:“洧,水名。”
杜注:“洧水出密县,东南至长平入颍。”
昭公四年:“成有岐阳之■。”
服云:“岐阳,岐山之阳。”
杜注:“周成王归自奄,大■于岐山之阳。岐山在扶风美阳县西北。”
(五)杜注和贾、服注在文辞上迥然相异,在意义上则相同。
隐公三年:“四月,郑祭足帅师取温之麦。”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发布)
贾云:“温,周地名,苏氏邑也。”
杜注:“温,今河内温县。”
《汉书·地理志》“河内郡”:“县十八:……温”班固自注∶“故国,己姓,苏忿生所封也。”[20]可见,贾注本于《汉书·地理志》班固自注之文,而杜注取其正文,实则一也。
庄公二十二年:“使为工正”
贾云:“掌百工。”
杜注:“掌百工之官。”
贾注释“工正”此官所职,杜注释“工正”为掌百工之官,各从不同角度出发,实则一也。
闵公二年:“齐人使昭伯■于宣姜。”
服云:“昭伯,卫宣公之长庶,■之兄。”
杜注:“昭伯,惠公庶兄,宣公子顽也。”
服注从宣公的角度出发,杜注从惠公的角度出发。顽即卫宣公之长庶,■即卫惠公。
又同年:“重锦三十两。”
服云:“重,牢也。”
杜注:“重锦,锦之熟细者。”
刘文淇《疏证》:“按今人织作,以缕之疏密为良窳,牢谓缕之密者耳。《说文》‘重,厚也’,亦牢意矣。服说非不可通。《觐礼》‘重赐无数,在车南’注:‘重,善也。所加赐善物,多少由恩也。’……是郑以重锦为善锦。”可见,杜、服所注实际并不相异。
襄公二十五年:“下车七乘,不以兵甲。”
服云:“下车,遣车也。上公饔饩九牢,遣车九乘。”
杜注:“下车,送葬之车。齐旧依上公礼,九乘,又有甲兵。今皆降损。”
而《周礼·春官·巾车》:“大丧,饰遣车。”[21]遣车即送葬车。
定公九年:“载葱灵,寝于其中而逃。”
贾云:“葱灵,衣车也。”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说文》:“辎,辎■,衣车也。■车前衣也,车后为辎。”又:“■,辎■也。”[22]辎与■,对文则异,散文则通,辎车即衣车。
从上面五种情况看来,杜注和贾、服注相同的形式很多,杜注取用贾、服注的形式也很多。和贾、服注相同的杜注,大部分可以肯定是取自贾、服注,有一小部分我们则很难确认它们也是取自贾、服注,因为杜预《左传集解》除了广采前人注说外,常常还掺以己说,我们不能保证没有杜预自己的意见有时和贾、服说不谋而合的情况。例如:
僖公十二年:“陪臣敢辞”
服云:“陪,重也。诸侯之臣于天子,故曰陪臣。”
杜注:“诸侯之臣曰陪臣。”
《礼记·曲礼》:“列国之大夫,入天子之国,曰某士;自称曰陪臣某。”[23]此处很难说是杜注取自服注,还是取自《礼记》。洪亮吉在《春秋左传诂》中,凡杜注和贾、服注相同时,都认为是杜取自贾、服,未免是一种过头的看法。
杜注和贾、服注相异的情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训诂上的歧异:
襄公四年:“武不可重”
服云:“重,犹大也。言武事不可大任。”
杜注:“重,犹数也。”
李贻德《辑述》:“按《吕览·贵生篇》:‘天下重物也’高注以大训重,大任言大用也。”
刘文淇《疏证》:“杜读重为重累之重,故为数也。……杜意止谓武不可黩。”
襄公十四年:“王室之不坏,■伯舅是赖。”
服云:“■,蒙也。……王室之不怀柔诸侯,恃蒙齐桓之匡正也。”
杜注:“■,发声。”
(转载自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但在大多数情况下,与贾、服注比较,杜注在训诂上疏陋得多:
庄公十二年:“覆而败之曰取某师。”
服云:“覆,隐也。设伏而败之,谓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敌人不知,败之易,故曰取。”
杜注:“覆,谓威力兼备,若罗网所掩覆,一军皆见擒制,故以取为文。”
按:隐公九年“君为三覆以待之”杜注:“覆,伏兵也。”又襄公十二年:“凡书取,言易也。”可见当以服义为长,杜注“覆,谓威力兼备”乃臆说,前后所注不统一。
文公十七年:“又曰:‘鹿死不择音’”
服云:“鹿得美草,呦呦相呼;至于困迫将死,不暇复择善音。”
杜注:“音,所■荫之处。古字声同,皆相假借。”
李贻德《辑述》:“案《诗·鹿鸣》传:‘鹿得苹,呦呦然而鸣相呼。’服云‘鹿得美草,呦呦相呼’,约毛公传意;‘困迫将死,不暇复择善音’者,《文选·吴都赋》(‘兽不择言’)注:‘凡闲暇而有好声,逼急不择音。’刘炫云:‘不择音声而出之言甚急也’……《正义》曰:‘杜意言本当作“荫”,以传曰“铤而走险,急何能择”。言走险,论其依止之处,以其怖急得险则不能选择宽静■荫之所。传文所论,只止其处所在,不论音声好恶,故杜不依服义。刘以为音声而规杜,非也。’按‘鹿死不择音’,为古人成言。《庄子·人间世》‘兽死不择音,气息■然’郭象注:‘野兽蹴之穷地,意急情尽,则和声不至。’是音为音声之音,未尝改字,至下文‘铤而走险’,是言困迫将死之状,非论其依止之处,传明云走险,孔氏乃云得险则停,更与传意相违。云急何能择,仍言不择音也。”
刘文淇《疏证》:“案《后汉书·皇甫规传》:‘中外诬规货赂群羌,令其文降,规惧不免,上书自讼曰:“臣虽污秽,廉洁无闻,今见覆没,耻痛实深,传称鹿死不择音,谨冒昧略上。”’亦是读从本字。……此是杜氏新说,非古义所有。”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文公六年:“八月己亥,晋襄公卒,灵公少,晋人以难故,欲立长君。”
服云:“晋国数有患难。”
杜注:“立少君,恐有难。”
刘文淇《疏证》引顾炎武云:“(杜)非也。谓连年有秦、狄之师,楚伐与国。”顾说与服注同,都谓因为晋国连年有战事兵难,所以欲立长君。杜注则望文生训。
又本年:“有此四德者,难必纾矣。”
服云:“纾,缓也。”
杜注:“纾,除也。”
按:《尔雅·释言》:“纾,缓也。”[24]庄公三十年“以纾楚国之难”杜注:“纾,缓也。”成公二年:“我亦得地而纾于难”杜亦注:“齐服则难缓。”而此处杜训纾为除,洪亮吉认为是“杜注随文生训”[25]。
昭公二年:“既享,宴于季氏,有嘉树焉,宣子誉之。”
服云:“誉,游也。宣子游其树下。夏谚曰:‘一游一誉,为诸侯度。’”
杜注:“誉其好也。”
李贻德《辑述》:“案惠氏栋曰:‘一游一誉,今《孟子》作“豫”,赵岐《章句》曰:“豫亦游也。《春秋传》曰‘季氏有嘉树,宣子誉焉’”《周易·序卦》曰:“豫必有随”郑康成注引《孟子》“吾君不豫”以为证。则知此传誉字本作豫,故服、赵互引为证。《孙子兵法》曰:“人效死而上能用之,虽优游暇誉,令犹行也。”《外传》作“暇豫”,李善曰:“誉犹豫,古字通。”愚案:杜本作‘誉’,为‘豫’之假借字,其义则当从‘豫’之训‘游’也。杜云‘誉其好也’是望文生义。《正义》云:‘若是游于其下,宣子本自无言,武子何以辄对,故杜以为誉其美好也。’孔氏袒杜抑服,故为此言。”
襄公六年:“三代命祀,祭不越望。” 中国大学排名
服云:“谓所受王命,祀其国中山川为望。”
杜注:“诸侯望祀竟内山川星辰。”
李贻德《辑述》:“《书·舜典》云:‘望于山川。’《周礼·小宗伯》‘四望四类’注:‘四望,五岳、四镇、四窦。’按《周礼》言望,主天子言,故得遍祭岳、镇、窦。《礼记·王制》云:‘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诸侯祭名山大川之在其地者。’僖三十一年《谷梁传》注引郑曰:‘望者,祭山川之名也,非其疆界则不祭。”杜注望祭,较贾、服注多出“星辰”,而诸家旧说都只说名山大川而无星辰,可见是杜注随文而训所误。所以钱大昕《左氏传古注辑存序》说:“辅嗣之《易》,元凯之《春秋》,皆疏于训诂。”[26]
共4页: 1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