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三 别纸作为官场酬应和专文叙事的应用
关于别纸的具体运用,陈文已引述P.3906书仪所说:
凡修书,先修寒温,后便明体气,别纸最后。
并指出别纸应当放在寒暄时节天气、问候身体平安的礼仪之后,而且要与这些套话分开,另成一个部分,按照这一规定,别纸其实是和吉凶书仪中的吉仪复书很像。例如前揭吐鲁番出土高昌书仪中的《与伯书》前纸有“便及春中,伏惟增怀。渐暄,不审伯尊[体]何如,不奉动止,下情倾(?)驰”语,就是专门用于“修寒温,明体气”的。此外更有通婚书。如陈文已指出,敦煌P.3909《通婚书、今时礼书本》中已明确将“别纸”作为通婚书和女家答婚书的复书第二纸,而它的前一纸,本来也是“修寒温,明体气”的,正式求婚的意思都是放在第二纸当中。
《月仪》或者朋友性质的《相闻仪》等大体也不违背这一原则。如索靖《月仪帖》“正月具书”的“大蔟布气,景风微发,顺便绥宁,无恙幸甚”等就都是寒暄问候语,而下纸才轮到畅叙友情和对朋友渴想之意。因此在这个意义上,别纸和复书不过是对同一事物的不同称呼罢了。它所遵循的原则和原来吉仪复书完全一样。不过,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如陈静所说,由于如“孟春犹寒,伏惟某官尊体动止万福”一类套话尽人皆知,所以在书仪中便往往可以省略,尽剩“别纸”作为主要内容。这样别纸便有了独立而特殊的作用,而且别纸的内容大多不重复,没有特别的限制,这又是它们与固定格式的复书不尽相同之处。二是别纸在唐代出现的时间。唐代前期的书仪中只见复书而不见,别纸一称更多地是出现在唐后期五代,而且多是在官牍文范或称表状笺启书仪中,这种情况几乎很少例外。
某事某事略述事由。某年某月日敕遣臣勘当前件事如无制敕荷处分自须奏事者,依前头上建事由;右已下叙述委曲讫,云谨状。某年月日具臣姓名进……状后年月日具官姓名状(以下略)。
这件奏事状附于表后,但与表不相连,后且要另具月日官名,可见如果奏事与表的内容无关,很可能是要别纸书写。
给皇帝的表状、奏事需要分开,给官员特别是长官的公文也有同样的讲究。如陈文所示,晚唐五代别纸于官场奏事启事的特别多,恐怕就是由于有这样的需要。另在公文奏事之外,又有私事私情的表达,就更需要放到另纸之上了。李匡文《资暇集》卷下提到“大僚纸上题签,起于丞相李赵公(李吉甫)也。元和中,赵公权倾天下,四方缄翰日满阍者之袖,而潞帅郗士美时有珍献。赵公喜,而振武别纸则附于潞(按此句似应改为“而潞之别纸则附于振武”)。时阿跌光进(李光进)帅麟,览盈幅手字,知误,画时飞还赵公。赵公因命书吏,凡有尺题,各令签记以还,故于今成风也。”其中“别纸”明谓属于“尺题”,应在正式的公文之外,附着于公文,故称别纸。联系前揭魏晋南朝“别纸”用例,也基本上是在公文中。所以别纸的创作,应当来源于公文。这是别纸和复书两者最大的区别。即复书原来是用于家族朋友的一般场合,而别纸却是官场酬应之作。晚唐五代书仪中虽有将通婚书的第二纸也称作“别纸”的,但那只是后来两者被混淆了,并不是原来就不分。唐后期五代社会日益官僚化,时人也愈来愈重视官场生活。别纸是官场酬应中少不了的,可以作为固定格式的公文之后的另外叙事和说私话,当然更用在对长官的贺官、贺节、起居仪中以表达恭敬和郑重之意——在这一点上,它的性质又同于复书。所以,它才会在唐后期表状笺启书仪中大量出现并流行于社会。
共3页: 2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