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虚无主义(1)
2015-11-17 01:47
导读:文化论文论文,当代中国虚无主义(1)样式参考,免费教你怎么写,格式要求,科教论文网提供的这篇文章不错:
摘 要:虚无主义的本质是:不再信仰;其内容是对价值的虚无。
摘 要:虚无主义的本质是:不再信仰;其内容是对价值的虚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当代中国的实际情况是既有前现代,又有现代和后现代,因此当代中国虚无主义内容既包括对传统价值的虚无,也包含对现代和后现代价值的虚无。因此,必须立足于当代中国的实际情况来认识和对待当代中国虚无主义。 关键词:当代;中国;虚无主义
目前,学术界对自由主义、民族主义、享乐主义等社会思潮研究较多,而对虚无主义关注较少,即使有学者有所涉猎,但也只是泛泛而谈,并未对其产生原因、影响特别是当代中国虚无主义的产生原因、影响做出具体而深入的探讨。那么,什么叫做虚无主义?当代中国虚无主义又是什么?它存在的社会历史条件是什么?对当代中国社会有什么影响?对这些问题的分析有助于人们认清虚无主义在当代中国的表现,积极克服其不利影响有助于社会的真正和谐。
一 虚无主义内涵探析
虚无主义这个词最早来源于拉丁语中的“nihi”,意为“什么都没有”。牛津
英语字典认为它于1817年进入英语词汇Alain Ray的,Dictionary historique de la langue francaise(1995年修订版)认为它在1787年进入法语词汇。屠格涅夫使虚无主义这个词被大家所知道,而弗里德里希.海因里希.雅各比(Friedrich Heinrich Jacobi,1743年-1819年)首先引入哲学领域,雅各比想用这个词展现理性主义特色,而康德的批判哲学认为所有的理性主义都可以减到虚无,我们应该试图去避免它,而回归到某些信仰就可以解决问题。但西方真正对虚无主义进行着书论述并达到深刻的哲学家只有尼采和海德格尔。尼采认为虚无主义是人们认识到“上帝死了”所导致的。尼采在《快乐的科学》第五卷第343节中写道:“上帝死了,对基督教上帝的信仰变得不可信了,这一新近发生的最大事件已经开始把它最初的阴影投射到欧洲的上空。”(1988a,S.213)海德格尔对尼采的虚无主义有着深刻地理解,他说:“上帝死了”这句话蕴涵着如下的规定:这种虚无展现出来了。在这里,虚无意味着:一个超感性的、约束性的世界已经不在场了。虚无主义(Nihilisms),这个所有客人中最可怕的客人,已经站在门前了。”(Heidegger,1980,S.213)既然虚无主义的产生是因为“上帝死了”,那么虚无主义的本质和内涵只能由“上帝死了”来说明。
海德格尔认为,“上帝”这个名称表示的是理念和理想的领域,从柏拉图以后,这一超感性的领域(dieser Bereich des Veberrinnlichen)就被当作是真正现实的世界了。因此,“上帝死了”就表示人们已经认识到自己所处的世界原来是没有意义的。“‘上帝死了’ 这句话蕴涵着:超感性世界已经失去了作用力,它不再有生命力了。形而上学,即被尼采理解为柏拉图主义的西方哲学已经终结了。”(同上)因此,尼采讲的虚无主义并不是说存在者不存在,而是说存在者没有根据,没有意义。而在西方,存在者的最后根据是上帝,因此,“上帝死了”就否定了西方存在者的最后根据,同样也就否定了西方几个世纪以来的最高价值。既然最高价值被贬损了,那么其它的一切价值必须要被重估。因此,尼采提出了“重估一切价值”的口号,这一思想集中体现在由尼采之妹汇编的《权利意志——重估一切价值》的一书中。“他不仅重估了宗教、历史、哲学(特别是德国古典哲学)、文学、
音乐、道德、种族乃至犯罪学、女人的价值,而且,最重要的是重估了自法国大革命以来的民主、自由、平等、博爱、女子解放等一系列进步思潮的价值”[1]“重估一切价值”意味着价值还在、规则还在,只不过人们不再信仰,而这就是虚无,因此,尼采的虚无主义或者说西方传统的虚无主义的本质是“不再信仰”,而内容是对“价值”的虚无。
其实,在尼采那里,“虚无主义”一词的基本含义包括积极与消极两方面的内容,他写道:“虚无主义。它有双重的含义:A. 虚无主义是精神权力提高的象征:积极的虚无主义。[JP3]B. 虚无主义是精神权力的下降和没落:消极的虚无主义。”[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