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门弟子与近代个性解放思潮(1)(2)
2015-11-22 01:17
导读:于太炎 先生的学问与思想未能知其百一,但此伟大的气象得以懂得一点,即此一点却已使我获益非浅矣。”[12](p274)而正如有论者指出,“章太炎这些独具
于太炎先生的学问与思想未能知其百一,但此伟大的气象得以懂得一点,即此一点却已使我获益非浅矣。”[12](p274)而正如有论者指出,“章太炎这些独具一格的思想主张产生了良好的影响。鲁迅便是当年受章太炎影响的著名例子”[13](p406)。在章门弟子中,最能与章太炎此说产生精神共鸣的非鲁迅莫属。他早在弘文学院求学时期便经常与许寿裳讨论“下列三个相关的大问题:一,怎样才是最理想的人性?二,中国国民性中最缺乏的是什么?三,它的病根何在?”[14](p18)为此,他不断地上下求索,却一直难以找到正确的解决方案。而当章太炎提出“依自不依他”的主张、倡导人格独立后,鲁迅则从中受到了很大启发,随即将目光转移到个性解放上,并在1908年先后发表《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破恶声论》一系列文章,集中阐发了自己的见解。在这些文章中,鲁迅首先批判了压抑个性的“群己观”。他针对时人“缘救国是图,不惜以个人为供献”的主张,指出那不过“姑拾他人之绪余,思鸠大群以抗御,……托言众治,压制乃尤烈
于暴君”,必将导致“个人之性,剥夺无余”[15](p45、57)。与此相反,他明确提出了“任个人而排众数,尊个性而张精神”的主张。他写道:“人各有己,而群之大觉近矣”[16](p24),“为今之计,所当稽求既往,相度方来,掊物质而张灵明,任个人而排众数。人既发扬踔厉矣,则邦国亦以兴起。……则国人之自觉至,个性张,沙聚之邦,由是转为人国。……是故将生存两间,角逐列国是务,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若其道术,乃必尊个性而张精神。”[15](p46-57)由此出发,鲁迅热切盼望中国出现特立独行的“精神界之战士” [15](p100)。他说:“久沐文化,则渐悟人类之尊严;既知自我,则顿识个性之价值”,“人必发挥自性,而脱观念世界之执持。惟此自性,即造物主。惟有自我,本属自由”,“盖谓凡一个人,其思想行为,必以己为中枢,亦以己为终极,即立我性为绝对之自由者也”。他甚至还表示:“惟发挥个性,为至高之道德”,“张大个人之人格,又人生第一义也” [15](p50-54)。由于时人对“个人”一词普遍存在误解,鲁迅还为此特别澄清说:“个人一语,入中国未三四年,号称识时之士,多引此为大诟,苟被其谥,与民贼同。意者未遑深知明察,而迷误为害人利己之义也欤?夷考其实,至不然矣”[15](p50),从而将提倡个性解放的个人主义与自私自利的利己主义区别开来。在此基础上,他鼓励人们发扬人格独立的精神,不畏外界的诽谤,“独立自强,去离尘垢,排舆言而弗沦于俗囿” [15](p53)。总之,鲁迅此时已清楚地认识到自己过去一直思索的国民性病根,就在于缺乏个性的解放。针对这一症结,他热情呼唤道:“今之所贵所望,在有不和众嚣,独具我见之士,洞嘱幽隐,评骘文明,弗与妄惑者同其是非,惟向所信是指,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毁之而不加沮,……使之孤立于世,亦无慑也。则庶几烛幽暗以天光,发国人之内曜,人各有己,不随风波,而中国亦以立”[16](p25)。显而易见,鲁迅这一思想的形成受到了章太炎的很大启发。章太炎认为“个体为真,团体为幻”,鲁迅也主张“任个人而排众数”;章太炎指出“人对于世界、社会、国家,与其对于他人,本无责任”[10](p444),鲁迅也强调“绝对之主我”的个人应“绝义务”[15](p51);章太炎号召人们“排除生死,旁若无人,布衣麻鞋,径行独往”,鲁迅也呼吁“排斥万难,黾勉上征,人类尊严,于此攸赖”[15](p55)。此外,章太炎常常提到的拜伦、尼采等思想家,也同样为鲁迅所尊崇;甚至连章太炎惊世骇俗地“承认自己有神经病”,也成为鲁迅后来创作《狂人
日记》的原本。在此期间,在章太炎与鲁迅的影响下,许寿裳也撰文倡导个性解放。他在《兴国精神之史曜》一文中高度评价了促进个人自觉的法国大革命:“佛朗西革命之精神,一言蔽之曰:重视我之一字,张我之权能于无限尔。易言之曰:个人之自觉尔。”他同时还提出了自己对群己关系的看法:“所谓个性者,固非利己之私执,实融化群伦心理之谓也。洞彻夫社会个人之关系,以全群进步之资,厥维个性之扩展,个性扩展以皇大全群,斯即谓之群德。是故个性皆进,转而为之,则新教化之社会于是立矣。” [17]这与鲁迅的观点也十分接近。今天看来,章太炎与章门弟子在此方面的思想主张,虽然带有较为浓厚的无政府主义色彩,如章太炎便说:“村落、军旅、牧群、国家,亦一切虚伪,惟人是真”[10](p458),甚至认为“个人离于社会,则非不可以独活”[10](p444-445),公开宣扬资产阶级个人主义。但历史地来看,这种资产阶级个人主义相对于封建宗法社会所奉行的伦理纲常,显然是一种进步的学说,尤其是对于被封建思想长期禁锢以致精神孱弱的国民来说,无疑是唤醒他们的有力武器。更为重要的是,鲁迅等人在这一时期对个性解放的倡导,还在很大意义上成为了五四新文化运动“个人的发见”的先声。共3页: 1 [2] [3] 下一页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