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约翰.格雷:伯林的历史观(6)

2015-11-22 01:17
导读:如果剔除了汉普郡思想中的休谟主义的自然主义因素,那可以说这种历史观与伯林的历史观还是比较一致的。而休谟主义的自然主义方法一方面怀疑对人性


如果剔除了汉普郡思想中的休谟主义的自然主义因素,那可以说这种历史观与伯林的历史观还是比较一致的。而休谟主义的自然主义方法一方面怀疑对人性的本质主义观点另一方面要求用经验的观察取代对人类的先验理论,这与伯林的思想也是有共同之处的。然而,伯林的历史观所强调的东西,也是休谟主义、汉普郡提出的自然主义理论和马克思主义的各种流派所缺少的东西,这就是人类自己构成和规定自己的特殊性质的观点,对于这一点,汉普郡在批评亚里士多德的时候也曾提到过,比如他说:

“亚里士多德在论及人类的特性的时候为什么不提自然语言的多样性,不提带有自己特有的禁忌和戒律的各种宗教,不提不同群落的居民对自己独立而特殊的历史及其疆土的依恋呢?难道不是正借助于这些东西一定的社会群体和人群才能保持自己的独立特质吗?为什么他没有把这些种族间的分裂以及导致独立和彼此冲突的特性看作是人区别于所有动物的一个特征呢?”
其实,在亚里土多德、休谟和马克思那里,不仅缺乏文化差别的观念,而且也没有认识到这些不同的文化形式正是人自我表现的样式,只有从它们之中才能提取出构成人的特征的要素,这些东西都是具体的特殊的。在汉普郡最近发表的论述中,他批评了这么一种信念,即认为民族性的特点只是现代化过程中的一种暂时性的副现象,“实证主义现代化理论的这种信念可以追溯到法国启蒙运动的理论。实证主义者相信,由于现代工业和经济导致的对理性的、科学的经验方法的需要,使得世界上的各个民族将逐渐抛弃他们的传统而隶属于超民族的力量。这是一种古老的在十九世纪广泛传播的信念,它相信各个民族都必然会一步一步地会聚和认同自由的价值,亦即‘我们的价值’。我们现在知道,根本不存在这种‘必然’,所有这些人类历史的理论在预见未来方面的价值几乎都是零,它们都不过是柏拉图式的最终的理性和谐信念的不同版本。”实证主义关于所有民族文明都会聚为一个单一的普遍的文明和只存在一种人的发展的形式的幻想,是伯林根本不能接受的。按照伯林所持的维科主义的和赫尔德主义的观点,即人性是历史地形成的观点,人的特性只能是地方性的和特殊的;伯林的这种观点与西方主流传统和欧洲启蒙运动的精华思想显然是格格不入的。 (科教范文网 fw.nseac.com编辑发布)

伯林对启蒙运动关于文化多样性只是历史发展中的副现象只是一种暂时现象的观念的拒绝,连同他对把历史力量人格化并赋予其道德权威性的做法的批判,以及他对历史不可避免性的否定,使他对马克思主义持一种反对的态度。在他1939年出版的早期著作也是其成名之作《卡尔·马克思》中,伯林明确指出,马克思的思想体系依赖于一种无法辩护的形而上学假设,尽管马克思本人试图对他的历史理论给出一种系统的经验证明。对于马克思的理论,伯林评论道,“历史规律是永恒的和不可改变的——抓住这个事实需要带有形而上特征的直觉——,但是这种规律是什么却必须根据经验事实的证据才能确定。马克思的理论系统是一种封闭的系统,它所涉及的任何东西都须符合一种预先确立的范型,尽管这些东西是根据观察和经验得出来的。”在这本书中,伯林反复重申了马克思的思想体系对形而上学假定的依赖性,他写道:


您现在的位置:>>新青年>>>>当代思潮
本文共阅读 15 次

约翰.格雷:伯林的历史观     
约翰.格雷

来源:摘自约翰.格雷《伯林》

“在马克思的思想基础中保留着黑格尔的核心概念,虽然它被转译成半经验的语言。在马克思看来,历史并不是如同先前的唯物主义假设的那样,是一个外部环境或人自身不可改变的因素制约影响人的过程,甚至也不是这些因素交互作用的过程。历史的本质是要实现自己的全部潜能的人们之间的斗争;由于人们总是自然王国的一分子(没有什么东西能够超越这种自然王国),人要努力实现自己就得尽量摆脱被神秘的专断的和不可抗拒的异己力量所奴役的状态,这即是成为异己力量的主人和自身的主人,也即是获得自由。人对世界的征服不是依靠增加从沉思中获得的知识,如亚里土多德设想的那样,而是靠人的有意识地改造环境和自身的实践,靠劳动……。劳动形成了人的世界,在活动的过程中也形成了人自身。在人的需要中一些需要比其他需要更为基本——单纯生存的需要是更加复杂的需要的基础。虽然人和动物在一些必需的肉体需要方面是相同的,但是由于人具有创造的天赋使得人区别于动物,并因此也改变了人的需要和人的本性,使人摆脱了动物的后代对前代的周期性重复,这种在动物身上出现的周期性重复是多少年保持不变的,因此动物没有历史。社会历史是创造性的劳动改变人,改变人的需要、习惯和观点,改变人与人的关系和人与自己的肉体自然的关系的历史,正是在历史中人实现着肉体的和技术的新陈代谢。”
上一篇:章门弟子与近代个性解放思潮(1)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