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与重构:论文学阐释中的价值追求(1)(2)
2016-01-17 01:14
导读:心灵的烛照是指阐释者要弘扬人类高贵心灵的理性精神,以理性精神之崇光照耀、泅渡在现实生存中深受煎熬的人们,给他们指出超越的道路并赋予其抗争
心灵的烛照是指阐释者要弘扬人类高贵心灵的理性精神,以理性精神之崇光照耀、泅渡在现实生存中深受煎熬的人们,给他们指出超越的道路并赋予其抗争的力量。文学阐释的重要任务就是要在人世的苦海中打捞人的主体性的太阳,重新把它再高悬于人类理想的天空。阐释者绝对不能与文本中的某些软弱、退缩、屈服的人一起沉沦,阐释者的创造力就表现为对人性的呼唤和拯救。如《废都》整个文本中都散发着一种阴郁之气,缺少生活的亮色和诗意的光辉。作者似乎在无奈又满足地欣赏他的主人公堕落时的快意和痛苦。最为可惜的是,悲苦无告的创作心态使得文本减弱了应有的批判力量。作者对他笔下的人物大都既同情又惋惜,特别是对主人公庄之蝶,没有充分展开他内心的悲剧冲突,他几乎是没有任何挣扎连呼叫一声也没有地就沉溺了。作者充分地感受到了现实生活这块沼泽地的痛苦和绝望,可他精神的翅膀缺乏足够的力量使他飞翔起来。一部《废都》警示给人们的是在“废都”之上的重建。当阐释者以高贵心灵的理性之光投射到文本,在文本中人物的缺陷、丑陋之处便也反射出缕缕明亮的希望之光。
文本阐释就是生命的感悟与对话,是生命的铺张与弘扬,阐释的社会性是通过个体生命的喷薄奋发表现出来的。对文本阐释的多种模式最终都应当归属和指向对人的生命的张扬,阐释过程中的时代、社会、文化的种种诠释都不过是迈向这个终极目标的一个个阶梯。一部《红楼梦》的阐释有清代索引派的斤斤于比附和猜测,有从
政治文化角度的“吊明之亡,揭清之失”以及“告之以人生解脱之道”,还有什么“曹雪芹的自叙传”或“情场忏悔”,更有用阶级分析的方法阐释文本,认为《红楼梦》反映了封建社会的阶级斗争,揭露了贵族统治阶级和封建制度的黑暗腐朽以及它必然灭亡的趋势。一种文学阐释如果忽视了人的生存状态,如果疏远了人的心灵,不能给那些在艰难中抗争的人们以扶持,不能给在黑暗中摸索的人们以指引,不能给在绝望中沉溺的人们以拯救和鼓舞,那他就悖离了文学阐释的宗旨,其阐释的价值是很令人怀疑的。文学的意义就是人的生命的意义,一部浩瀚的文学史就是一部人类不断地“认识你自己”、不断地“塑造你自己”的伟大而光辉的心灵工程。那么,《红楼梦》便是一部阐释人生的大书,它描写的是各式各样的人生态度,有豹子的矫健和高贵。有绵羊的温顺和屈从,有走狗的诡谲和卑贱。其中贾宝玉和林黛玉追求精神绝对自由的人生态度具有极大的超越性,这是人类心灵上的永远的期待和伤痛,从这种伤痛中生长出来的启迪是常青的!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总之,文本超越就是以无限崇高的心灵和执着的人文精神照彻文本,从而实践对人类价值的终极关怀、对人类缺陷的深深忧虑和对人类出路的苦苦探究。
文学阐释者总是企望站在时代精神的制高点上跟文本对话,从中发现时代的重大命题。文学文本也总是活在一个又一个具体的时代之中,它无法存活在时代之外。但是。阐释者又必须弘扬主体的崇高精神,辐射伟大心灵的光辉,从而超越时代。只有超越了时代,才能够提醒时代和引导时代,也才能真正实现文学的社会价值。
文学是人学。而人既是感性的物质存在,又是形而上的精神存在。不论能否揭开终极存在的永恒之谜。人都不会停止对人生意义的叩问。对终极存在的不懈思考是人的本质特征。因而,超越时代就集中表现为对人的关怀,对人的关怀是贯穿于一切时代之中的人类的重大使命。而对人的关怀有一个逐步提升的层级问题。即从近到远,从生到死,从物质到精神,从具体到抽象。一般说来。人生意义的叩问总是在一个层级得到满足之后再过渡到下一个层级,人类需要现实关怀,更需要终极关怀。生命的现实关怀是终极关怀的前提,终极关怀是现实关怀的归宿。由现实关怀出发进而解决终极关怀问题,才得以形成哲学、科学、宗教以及文学艺术。从而使得人类的文明生生不息。现实关怀与终极关怀是思想与生命的源泉,是存在的意义之所在。生命是现实关怀和终极关怀价值判断的唯一并且永恒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