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陶渊明的人生态度(2)

2016-01-28 01:01
导读:同时,阮籍、嵇康、鲍敬言的“无君论”思想,陶渊明也对其吸收应用。 总之,受传统及同时代思想的影响,并由于政治社会化是人们习得其政治取向、

  同时,阮籍、嵇康、鲍敬言的“无君论”思想,陶渊明也对其吸收应用。
  总之,受传统及同时代思想的影响,并由于政治社会化是人们习得其政治取向、意识形态或行为模式的发展过程,因而使得陶渊明在自觉或者不自觉中成为政治社会化中的一员。陶渊明在接触社会和他人的过程中,更加理性的去认知,将自己与拥有自己向往的技能或者特质表现为一种文学的东西,即用诗作来实现自己的认知目的,用行动诠释自己的另类人生,进而确立自己的人生价值取向,形成了陶渊明的人生观。
  
  二
  
  陶渊明以其大量的诗文著作、以诗歌散文的文学形式和论证严密的政论文体从不同方面、不同深度表现了自己坚定的人生态度和价值取向。
  (一)对战争、士庶、自然及贫困生死等的看法
  1.对战争的深恶痛绝
  社会动荡,战乱无数,使陶渊明对战争产生了厌恶之情,不满之意。在《和刘柴桑》中,“荒途无归人,时时见废墟”点出民生之凋敝,田园之荒芜。也正是这样“乾坤含疮痍”的痛苦现实加剧了陶渊明对战争的厌恶。另外,在《饮酒并序》其四中,“昔曾远游,直至东海隅。道路迥且长,风波阻中途。此行谁使然?似为饥所驱。倾身营一饱,少许便有馀。恐此非名计,息驾归闲居。”也点明当他为贫穷所迫而求仕时,做了镇军参军之后,随刘裕东讨孙恩时,目睹“牢之等纵军士暴掠,士民失望,郡县城中无复人迹”(见《资治通鉴》卷一百一十)的现象时,强烈反对他们的凶暴行为,也为由战争给人民所带来的灾难感到不安。同时,在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一文中说“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3]也是对战争所造成人民流离失所的谴责。由此得知,陶渊明是强烈反对战争并厌恶战争的。

大学排名


  2.对士族阶层的鄙夷
  虽然陶渊明出身于破落仕宦家庭,但是其一直对魏晋以来的士、庶颇有看法。魏晋以来社会政治、经济、秩序以及风气使然,使得魏晋来的九品中正制已经违背了其初衷,沦落成为世族豪强垄断政权的工具,所选荐人才不再是为统治阶层选拔服务型的有用人才,而是社会寄生虫,引起了社会各阶层的不满,催生激化了士族地主与庶族地主之间的严重利益冲突,使社会矛盾激化、加剧了社会的动荡和政局的不稳定性,也最终使得士族开始衰落,寒门庶族兴起。另据《抱朴子?疾谬》载:“或假财色交权豪,或因时运以佻荣位,或以婚姻而连贵戚,或弄毁誉以合威柄”,“所未及者,则低眉扫地以奉望之”。足见这种社会巴望高门、趋炎附势的社会恶习。鉴于此,陶渊明对士族腐朽及必然消亡是有深刻认识的,一方面,他反对士族的特权和骄奢淫逸的腐化生活,另一方面,又怜悯这种阶层政权。而对于寒门,陶渊明则没有好感。在其诗作《赠羊长史并序》中,“愚生三季后,慨然年黄虞。得知千载上,正赖古人书。圣贤留余迹,事事在中都。岂忘游心目?关河不可逾。”嘲讽庶族出身的刘裕,对其表现出了不屑和嘲讽,显示出陶渊明不趋权势的高尚人格修养。
  在士、庶的权力争斗中,陶渊明选择了超脱的行为。在《饮酒并序》其二中,“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凝霜殄异类,卓然见高枝。连林人不觉,独树众乃奇。提壶挂寒柯,远望时复为。吾生梦幻间,何事绁尘羁。” 陶渊明以青松自喻,借青松来表现自己坚贞高洁的人格。左思在《咏史》中曾用“涧底松”和“山上苗”对比,来揭露当时的士族门阀制度。而陶渊明以“青松”和“众草”对比,显然也含有对士族门阀制度所造成的贤愚倒置现象的揭露。
  3.对自然及贫穷生死的看法
  从陶渊明一生的事迹中可以看出他是个生性热爱自然,不喜拘束的人。如他在《归田园居》中写道:“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十三年”、“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随口念来,让人心向往之,“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偶爱闲静,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见树木交荫,时鸟变声,亦复欢然有喜”[4]。一种超凡脱俗的气质油然而生,不再是对自然的简单欣赏,而是融入自然,回归自然,使自己的人生境界达到物我两忘的质界,凸显出陶渊明淳朴率直的自然生活风貌,这与其以后的归隐田园,远离官场的人生态度转变是分不开的。
上一篇:树立文化自觉,推进海外汉学(中国学)的研究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