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陶渊明的人生态度(3)

2016-01-28 01:01
导读:基于此,陶渊明对自然的态度也很大程度影响了其对贫穷生死的认识。“万族各有托,孤云独无依。暧暧空中灭,何时见馀晖。朝霞开宿雾,众鸟相与飞。

  基于此,陶渊明对自然的态度也很大程度影响了其对贫穷生死的认识。“万族各有托,孤云独无依。暧暧空中灭,何时见馀晖。朝霞开宿雾,众鸟相与飞。迟迟出林翮,未夕复来归。量力守故辙,岂不寒与饥。知音苟不存,已矣何所悲” (《咏贫士》),“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自祭文》),陶渊明回忆了自己艰难曲折,宁可穷困潦倒、忍冻受饿向人乞食也不回头同时又顺达自然、无怨无悔的一生。此时的陶渊明已经把财富的多寡不再看作是一种人生的极致,而把劳动谋生的手段作为人生的一种新坐标,如在《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中,陶渊明认为“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但愿长如此,躬耕非所叹。”以此来抒发他在收获早稻之后的劳动喜悦之情,藉以表明立田自足是合乎自己人生大道的。
  对于生死,在《挽歌诗》中,“千秋万岁后,谁知荣与辱……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5]陶渊明抒发了自己对生死的彻悟,表达对“死”的达观看法:死是平常不过的事情。表露其视死如归的精神,流露出潇洒的生死观。
  通过对战争、士庶、自然及贫困生死等客体的看法,逐渐构筑了陶渊明本人的人生观,即厌恶战争、不愿意与庶族为伍、崇尚自然和看淡生死。这种人生观也决定了其自身价值体系及理念和本身人生的设计轨迹。
  (二)对自我生存方式的定位
  主体对客体的认识,加深了主体自身对社会现实生活的选择性。陶渊明认识到了社会的腐朽,统治阶层的腐化堕落,产生了厌恶战争,同情老百姓的看法,也因为如此,选择了一条弃官归田、隐居田园的人生道路。
  陶渊明少年时期“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五柳先生传》),养成了陶渊明积极进取和直率的品质。为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改变不合理的社会现状,陶渊明立志宏图,“猛志逸四海”,“大济于苍生”,其从二十九岁起,曾几度出仕,终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去职”(萧统《陶渊明传》)。关于此在《晋书?陶潜传》(唐?房玄龄等)中也有记载:“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其展示了陶渊明蔑视功名富贵,不肯趋炎附势的高尚人格。在陶渊明后来的《咏荆轲》:“燕丹善养士,志在报强嬴。招集百夫良,岁暮得荆卿。君子死知己……”作品中,陶渊明借咏荆轲歌颂那种英勇报仇精神,影射对刘裕政权的憎恶,这对后来辞官归田的有很大影响的。

本文来自中国科教评价网


  将解甲归田作为自己生活方式的最好归宿。在《归去来兮辞》中,陶渊明明确了“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的思想,表现了他对仕途生活的淡漠和对淳朴的怀安止足生活的热爱。在《饮酒并序》(其一)中,陶渊明也描绘了一种“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的思想意境,指明自己在思想上远离了那些达官贵人的高车驷马的喧扰,不再对浑浊的官场有留恋之意。同样,在《饮酒并序》(其三)中,其对拒绝出仕也有所表述。该作是为答复友人劝他做官而作。陶渊明采用《楚辞?渔父》中屈原和渔父问答的形式来反映自己拒绝仕宦的决心和坚贞不屈的意志,表明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人格。
  在《拟古》(五首) 其二中“翩翩新来燕,双双入我庐。先巢故尚在,相将还旧居”,陶渊明也通过对燕子的问话来表达他隐居不仕的坚决意志。
  既然不愿意出仕,那么作为社会中的人,总要去寻找一种谋生手段,或者说去追求一种理想人生。归田初期,“乐知天命”、“安贫乐道”(《癸卯岁始春怀古思舍》)、“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归去来辞》)在《归园田居》(五首)中,“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6],陶渊明开始体会躬耕生活的乐趣,并开始怀疑孔子说的“忧道不忧贫”的合理性。在诗中陶渊明进一步说明其辞官归田是适合本性的。自述在园田中深居简出,摒弃一切尘俗杂念,参加劳动,加深了对劳动的感情,表达对古人躬耕生活的仰慕之意,初步建立了以“躬耕自资”作为自己人生落脚点的思想。而在其《归园田居》(其四)中凭吊故墟,描写农村残破的景象,感慨人生无常,表明心迹,感悟自己对淳朴的、怡然自得的田园生活非凡志趣。
上一篇:树立文化自觉,推进海外汉学(中国学)的研究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