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的人生态度(4)
2016-01-28 01:01
导读:在田园生活中感受人生乐趣,在邻里相处中体会人生极致。“清歌散新声,绿酒开芳颜。未知明日事,余襟良以殚”(《诸人共游周家墓柏下》),“邻曲
在田园生活中感受人生乐趣,在邻里相处中体会人生极致。“清歌散新声,绿酒开芳颜。未知明日事,余襟良以殚”(《诸人共游周家墓柏下》),“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移居》其一),“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 (《移居》其二)把官场上的尔虞我诈等远远抛置脑后,而是在农闲时和邻人相招饮酒、高谈阔论,在辩难析理中探讨人生哲理的趣味。
走入田园的陶渊明,内心并未真正的平静,更没有完全超脱。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贯穿他的一生。传统人生价值观的失落使他尤为痛苦。在其四言诗《荣木》序云:“荣木,念将老也。日月推迁,已复九夏。总角闻道,白首为成”感叹自己岁月虚度,功业无成。另外,生活的贫困,死亡的痛苦也时时困扰着他。而思想矛盾的冲突也是其归园及创作的一种内在异化。
(三)对现实人生的积极总结
陶渊明在对社会和人生作出设计之后,并没有一味消极地在社会中生存,而是对社会更加积极地去关注,热爱人生,积极参与现实生活,在生活中不断总结、不断追求更加积极向上的生活。在《饮酒并序》(其六)中“羲农去我久,举世少复真……若复不快饮,空负头上巾。但恨多谬误,君当恕醉人。”极力希望当时污浊的社会能返朴还真,具体的办法即像孔子那样研习诗书礼乐;然而当时却无人问津,自己感到十分痛心。他怀着以六经来弥补败坏的社会风尚的抱负,但得不到实现,所以只有以饮酒遣悲而已。
同样,在《乞食》中,“愧我非韩才”,陶渊明感慨自己不能像韩信那样辅佐刘邦平定天下,得遂其志,而是穷困潦倒志不得申,但他并不灰心,即使死后也要报答朋友“一饭之恩”,甚至想到“结草”相报。也正因为怀着对现实社会的关注,在与普通人的共同生活中忘却战争动乱、权力争斗,找到了人生快乐[7]。陶渊明一度希翼通过自己的人生政治理想来实现自己的人生抱负。在《拟古》(其四)中“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谁言行游近?张掖至幽州……此士难再得,吾行欲何求”便是陶渊明政治理想的表现,即收复中原。然而,他这种思想在当时是得不到共鸣的,即使想听到别人在这方面的思想言论都不可能,但是涵盖了其对东晋统治集团苟且偷安、不谋恢复的强烈愤慨。与此同时,在《杂诗》(其四)“代耕本非望,所业在田桑。躬亲未曾替……”陶渊明感慨自己努力耕作,然而连最低的生活保障也无法维持。表达自己的愤懑和不平:对那些善于投机取巧的人都各得所宜,而自己耕作不辍,反而受冻挨饿,从而对不合理的社会现实提出质疑。
大学排名 基于对社会现实的不满,陶渊明提出了自己的人生理想,即构筑“桃花源”式的理想社会。在其作品《桃花源诗并记》里,详尽勾勒了一幅人人自耕自食、真诚和谐相处、甚至无君无臣、自由自在和平安乐的社会图景。《桃花源诗并记》是描绘作者所幻想的乌托邦社会,比较详细地记叙了桃花源社会制度的情况,而这个社会的主要特点就是没有剥削,所谓"秋熟靡王税",从而也就没有压迫,人人劳动,自耕自食。这种社会理想是在现实斗争中产生的,是陶渊明政治思想的结晶。它反映了封建社会小私有者农民反对剥削,反对兼并,反对专制的思想要求,是对当时战乱、污浊、残酷的社会现实的否定[8]。
三
文学作为意识形态的东西是对特定社会现实存在的反映,通过这种意识形态的东西也使人们了解了作品作者丰富的内心世界。陶渊明便是如此,其以大量文学作品表现他以及这个时代的士人对社会的态度意识。
陶渊明通过自身的人生经历,以文学作品的形式抒发胸怀,以浪漫主义的文学手笔,将自己思想意识、人生态度表现得淋漓尽致,富于十分强烈的感染力。
1.以具有鲜明形象性的作品表现人生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是千年以来脍炙人口的名句。因为有了“心远地自偏”的精神境界,才会悠闲地在篱下采菊,抬头见山,是那样地怡然自得,那样地超凡脱俗!这两句以客观景物的描写衬托出诗人的闲适心情,“悠然”二字说明陶渊明所见所感,南山的美景正好与采菊时悠然自得的心境相映衬,合成物我两忘的“无我之境”。接着“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陶渊明无意之中看见在南山那美好的黄昏景色中,飞鸟结伴飞返山林,万物自由自在,适性而动,正像其摆脱官场束缚,悠然自在,在这里悟出了自然界和人生的真谛“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而按“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来理解,“真意”则可以理解为人生的真正意义,那就是人生不应该汲汲于名利,不应该被官场的龌龊玷污了自己自然的天性,而应该回到自然中去,去赏析大自然的无限清新与生机勃勃!很大程度上,这样的境界与素描都彰显其作品的形象性与表露人生态度的哲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