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炫耀性消费:历史与现实(1)(3)

2016-02-08 01:12
导读:其实,这种建基在大众媒介鼓吹下的快乐主义消费伦理将真实需要与虚假需要间的界限击得粉碎,具有很大的欺骗性与危害性。一旦人们将消费与幸福划等

其实,这种建基在大众媒介鼓吹下的快乐主义消费伦理将真实需要与虚假需要间的界限击得粉碎,具有很大的欺骗性与危害性。一旦人们将消费与幸福划等号,炫耀性消费行为便为自己找到了脱辞,炫耀性消费的范围、种类便有可能无限拓展,危害也有可能无限扩大。
(二)下向渗透模式(thetrickle-downmodel)再探讨
如第二部分结尾所标明的,凡勃伦认为炫耀性消费的风气会毫无阻力的从阶级结构顶端的上层阶级一直贯穿到处于社会底层的工人阶级那里。这就是凡勃伦著名的下向渗透模式(thetrickle-downmodel)。这种炫耀性消费模式在具有僵化阶级结构的封闭型传统社会中或许具有很强的解释力。因为在此种社会中等级制、身份制普遍存在,社会流动极为有限,炫耀性消费更多地与先赋性地位(ascribedstatus)相关联。
但随着大众社会的到来,个人的“标准生命史”也随之被“选择生命史”所取代。个人在社会中具有更多自由选择的机会,传统的下向渗透模式的解释力受到极大的限制。在这个充满选择的世界中,在一定程度上,有闲阶级已经失去了其在政治、文化中的领导地位[12](P213)。例如,在现代社会中,象穿牛仔裤、听流行音乐、喝啤酒、观看足球比赛等通常是下层阶级所热衷的生活方式,也逐渐被上层阶级所接受。这就是著名社会学家布迪厄的循环渗透模式(thetrickle-roundmodel),该模式打破了P.凡勃伦下向渗透模式的预设。(见图一)[13](P107)当然,布迪厄的贡献并非仅限于此,他走得更远。下向渗透模式(the trickle-down model)上等阶级↓中产阶级↓工人阶级循环渗透模式(the trickle-round model)上等阶级 ↑↘中产阶级工人阶级↗
图一:凡勃伦与布迪厄炫耀性消费的传播途径的比较在其消费社会学巨著《区隔——关于品位判断的社会批判》中,布迪厄还特别关注到新型文化媒介人(new cultural intermediaries)在炫耀性消费中的地位与作用。一方面,这些新型文化媒介人采取向生活学习的策略,不断推出新的炫耀性消费样式;另一方面,他们又利用自己丰富的文化资本将自己的炫耀性消费样式不断推向社会。在一定程度上,他们成了炫耀性消费行为的“立法者”。当然,社会群体是最好的“阐释者”,他们可能通过创新而非模仿来向新型文化媒介人的霸权提出挑战[14](P53)。(三)炫耀性消费的精致化在后现代社会中日常生活日趋审美化[15](P94-120),商品不仅具有K.马克思所说的使用价值、交换价值,还具有让. 波德里亚(Jean Baudrillard)所谓的符号价值,而且商品的符号价值日趋凸显。在这种文化商品的经济中,炫耀性消费也显得越来越精致化。原来那种通过炫耀商品购买力来炫耀商品拥有者的金钱实力的炫耀方式逐渐让位于通过炫耀商品来炫耀品位(taste)与风格(style)的全新的方式。正如布迪厄所言,品位不仅可以使对象分类,而且也使分类者分类[16](P6)。人们不再仅仅看重是否拥有财产、拥有多少财产(即K.马克思意义上的资本,或P.布迪厄所说的经济资本),而更看重人们是以何种品位去使用这些财产的(即P.布迪厄所说的文化资本)。凡勃伦的炫耀性消费观隐含一种预设:炫耀性消费的再生产同时也是阶级的再生产,人们对何种商品标示为何种阶级类属有广泛的共识。而后现代社会中,阶级与消费间的对应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已经不存在了,而且对于何为标示较高社会地位的消费品这一共识也不存在了。唯一存在的就是对消费品的不断编码——解码过程,这就需要消费者具有相应的文化资本③。而那些具有更多文化资本的消费者将在炫耀性消费的竞赛中将处于更有利的地位。无疑,在一定程度上,炫耀性消费越来越文化化了。四、小结与讨论上文中笔者首先对凡勃伦《有闲阶级论》中的炫耀性消费思想脉路进行了简要梳理;接下来,笔者还在西方消费社会的场域中对凡勃伦的炫耀性消费观进行了建设性的批判。从探讨中我们看到了炫耀性消费理论及其实践在一个多世纪以来的发展。当然,笔者认为以下三点还有待于日后的研究者作进一步考察:(1)本文仅限于对炫耀性消费的理论探讨,而未对炫耀性消费下任何操作定义。英国著名学者、炫耀性消费问题研究专家门圣(Mason,Rogers)可以说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炫耀性消费进行最为系统研究的学者。在《炫耀性消费:异常消费行为的研究》一书中,门圣初步建立了炫耀性消费的研究框架。著名消费社会学家坎贝尔(Campbell,Colin)也对炫耀性消费中的模糊、矛盾之处作了批判性的考察,为炫耀性消费的操作化打下了基础[17](P37-47)。不过,结合经验研究,对炫耀性消费下操作化定义的文献还极为少见。(2)本研究的结构背景主要是西方发达国家,尤其是19世纪末期以来经济一直居于世界首位的美国社会,而没有对以中国为代表的第三世界国家的社会经济文化结构及其炫耀性消费形态作任何探讨。象中国这个有着五千年悠久文明史,深受传统儒家文化影响且正经历急遽社会转型的发展中国家,其炫耀性消费具有哪些不同于发达国家的特点呢?这种炫耀性消费与世界资本主义体系间又有怎样的关系呢?笔者不得而知。(3)正如孙立平教授经常讲到的:中国社会正处于全面转型、断裂时期。[18]而这一时期炫耀性消费现象在沿海经济开发地区(当然也包括内地部分地区)尤为突出。难怪有学者在《经济学家》(Economist)(2004年6月19日)上撰文将中国称为“奢侈的新型帝国”。更有学者认为:中国已经取代日本,成为世界上第一大奢侈国家。故而,对此种奢侈病(luxury fever)进行系统、全面的研究就显得尤为紧要了。在中国,到底哪些人、哪些群体或哪个阶层最热衷于炫耀性消费?他们到底在炫耀些什么东西?炫耀性消费背后的动力机制到底是什么?炫耀性消费具有怎样的社会功能?此种炫耀性消费对于和谐社会、节约型社会的建构有怎样的危害?如何更好的消除约制炫耀性消费趋势的传播与蔓延?这些问题都有待于后来的研究者继续探讨。共2页: 1 [2] 下一页 论文出处(作者):
上一篇:论律师的职业价值(1)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