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全球化语境与中国的文化问题——评戴锦华的当(2)

2016-03-07 01:02
导读:戴锦华较早地意识到了大众文化时代到来对文化研究者意味着什么:90年代中国社会转型对人文学者们所构成的挑战,不仅仅意味着研究与关注对象的转移

戴锦华较早地意识到了大众文化时代到来对文化研究者意味着什么:90年代中国社会转型对人文学者们所构成的挑战,不仅仅意味着研究与关注对象的转移与扩展,而且意味着对既定知识结构、话语系统的质疑;它同时意味着对发言人的现实立场和理论立场的追问。如果说,站立于经典文化的"孤岛"上,将杂芜且蓬勃的"大众"文化指斥为"垃圾"并慨叹当代的"荒原"或"废都",是一种于事无补的姿态,那么,热情洋溢地拥抱"大众"文化,或以大理石的基座、黑丝绒的衬底将其映衬为当代文化的"瑰宝",则同样无益且可疑。在此,且无论中国是否已进入或接近了一个"后现代"境况,也不论西方的"后现代"情境是否真正"填平了雅俗鸿沟",在今日之中国,一个不容置疑的事实是,"大众"文化不但成了日常生活化的意识形态的构造者和主要承载者,而且还气势汹汹地要求在渐趋分裂并多元的社会主流文化中占有一席之地。简单的肯定或否定都无助于拓清这一班驳多端而又生机勃勃的文化格局。6这一明确的意识既可以看作是戴锦华在欠发达的中国语境中,对文化研究的一种理解,也可以看作是她对当下中国大众文化的一种立场和态度。
在没有边界的文化研究中,传媒是一个没有争议的关键词。这不止是说网络的发展为人们描绘了一幅"天涯若比邻"的电子幻觉,"地球村"在电子幻觉中已然落成,重要的是,在中国的语境中,"传媒系统的爆炸式的发展与呈几何级数的扩张。"7这一判断我们在其他统计数据中也获得了证实:至90年代末期,我国的艺术表演团体已达2632个,图书馆有2767所,广播电台296个,电影制片厂31个,每年生产故事片150余部(已占世界第六位) ,电视台357座,每年生产电视剧6227部(集),出版社530家,每年出版图书14万多种,其中文学图书占百分之十左右,杂志有8187种,其中文学刊物约537种,报纸2038种。再加上数以万计、难以统计的盒式录音带、CD 、VCD音像制品等,一个在传媒宰制下的庞大的文化市场已经形成。因此,与大众文化相关的消费形式几乎都与传媒密切相关,但其间隐含的权力关系却没有得到真正的揭示。在戴锦华的文化研究中,一方面,她看到了进入90年代以来,"昔日的经典权力开始以种种途径转化为企业资本或个人资本",而在传媒系统,由于多种资金以不同渠道的介入和商业操作因素的日益扩张,电视传媒系统已经"成为聚敛金钱的聚宝盆",因此,"多种资金涌入电视/传媒系统的事实,并未彻底改变中国传媒之为权力媒介的特征",8"而且在转型期的社会现实中,事实上成了某种超级权力的形式,履行着超载(或曰越权)的多重社会功能。"9在相关的文化研究著作中,这就是被称为媒体帝国主义的传媒霸权。10
在传媒的权力结构中,引导社会文化消费时尚,制造虚假的"大众"意愿,是其突出的功能之一。在戴锦华的文化研究活动中,她践诺了决不简单肯定/否定的情感立场,而是通过堂而煌之的合法性符号,拓清了隐含的所指。比如对"大众"这一概念的梳理与剥离,使这一本来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异的概念,凸现了它当下的内涵和意义:90年代,中国大众文化的重提,无疑联系着文化工业与文化市场系统的再度出现;于是"大众",这个事实上已被近代以来西学东渐进程所深刻改写了的词语,便显露出另外一些层面:首先是在对大众文化持拒绝、批判态度的文化讨论中,隐约显现出的尼采、利维斯、艾略特这一理论脉络上的"大众"观;在这一脉络中,"大众"一词意为"乌合之众",充满了贵族/精英文化视域中的轻蔑之意。90年代大众文化的批判者更多采取的,则是延续并改写了这一理论论述的法兰克福学派的思想资源。在后者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上,"大众社会"有着原子化社会的特征,而"大众文化"则是一种自上而下、实施社会控制、浇注"社会水泥"的重要方式与途径。但是如果说,对大众文化的批判和拒绝,间或包含着"借喻"式的对昔日标语口号式的政治宣传与意识形态控制的批判,那么,对大众文化的轻蔑与厌恶,却又无疑与作为中国知识界基本共识的社会民主理想,发生了深刻而内在的结构性冲突。11这样的分析不仅具有迷人的逻辑魅力,重要的是,在不同的历史中,"大众"对于研究者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这一理论识别,不仅使文化民粹主义失去了"大众文化立场"自我陶醉的可能,同时也使坚决拒绝大众文化的精英主义立场暴露了其社会民主理想的狭隘边界。因此,今日之"大众"是作为社会消费、娱乐主体的意义上被使用的。
上一篇:“道”与“心”--小论庄子与禅宗的共通之(1)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