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文学史·中国文学史(1)(2)
2016-03-08 01:07
导读:所谓“历史的机缘”,说的是五四新文学运动的发生及其影响。文学表达感情的功能被迅速发掘,文学与情感间的联系也被大大凸显。中国文学史的研究及
所谓“历史的机缘”,说的是五四新文学运动的发生及其影响。文学表达感情的功能被迅速发掘,文学与情感间的联系也被大大凸显。中国文学史的研究及编写,终也经历着从文学的传统观念中脱壳而出的过程,追逐着理论的时尚,越来越清晰地凸出了情感的主线。
在人们追问的“什么是文学”的问题上,当代文艺思潮的冲击,文学理论的变化,对中国文学史的研究及写作构成了观念性的影响,而导致中国文学史著述即将发生一系列变化的原因,也还可以由写作的内部机制去寻找。对“文学”作广义和狭义的归纳说明,比起一条条引用古今中外的众家解释,显然也是一种极其清明简洁的技术方法,因而很受做文学史的人欢迎。利用它,恰好还可以为文学观念的历史演变做一个富有逻辑的说明,就是借此把文学观念的变化,描绘成一个其意义由广至狭、由杂至纯的历时性过程,这个过程的起点是《论语》的时代,终点则正好赶上新文学运动的发生。这样,有关文学是人类情感的表现等等新潮理论,便又从历史的角度,顺理成章地进入了文学史家的视界,并由近代的局部发端,蔓延推广到整个中国文学史的理解中去,从而绘成了中国文学史合乎近代理性的科学的发展图式。
于是,即便主要接触的是传统中的文学,而不是现代或西方意义上的文学的中国文学史这个特殊行业的研究著作者们,作为站在这个过程末端的现代人,再回头看古代包罗广泛的文学观念,就不仅觉得它过于庞杂,还觉得它十分落后。在现代的文艺思想和现代的教育制度双重影响下,“文学”的面目愈来愈远离传统,向欧美的近代文学观念靠近;而身处这一时代的文学史家,也不由地就此转变了他们从传统中习得的,以文学为文章、学术之和的认识,并随之转变了他们对于中国文学史面貌的勾勒和判断。而正是在西方文学史的坐标下面,他们不但重读了自己文学史上的诗、词、文,又发现了从未被注意和了解的小说、戏曲。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编辑发布) 经过本世纪最初的大约二三十年的讨论,“文学”的答案,就这样在西方文艺思潮涌入之际,经过一度小小的混乱,渐趋明朗了。在这个过程中,从事中国文学史研究及写作的人们,也完成了他们由旧向新的文学观念的转变,把立场从中国古人那里,悄悄地转移到了近代西方的文学理念这一边。30年代以后出版的中国文学史著作,往往都不再辟出篇幅去对“什么是文学”作认真热烈的讨论,有关“文学”的认识确实已经适时而稳定。
解决什么是文学的观念问题,是写作文学史的人通常要做的第一步工作,接下来的第二个问题,便需要了解可以纳入中国文学史范围的“文学”究竟有哪些?因为既然借用了舶来的文学理论和学科观念,就必须按照舶来的样式对预备写进文学史的材料进行剪裁。因此,文学史史料的确认,也是中国文学史写作者们感到最麻烦的问题之一,尤其较早的作者,往往会不惜笔墨对此加以探讨。
那么,哪些东西可以纳入中国文学史的范围?简单地说,就是按照欧美的文学概念,先从中国以往的学问中挑选出合适的部分,然后用新式体裁加以描述。中国文学史的写作虽然是从本世纪初仿效欧美开始的,但却并不意味着它在本土的学术历史上根本找不到任何“血缘”宗亲关系,要靠白手起家。关键的问题是,必须了解传统学问中的哪一些部分可以同新式体裁的文学史“接轨”?共2页: 1 [2] 下一页 论文出处(作者):
《绿野仙踪》丛谈
领悟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