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农业经济对中国古典诗歌主题的影响(1)(2)
2016-03-21 01:08
导读:二、乐情山水,陶然田园 可以说,中国之所以出现隐逸文化,与农业经济形态不无相关。农业是山水间的产业,人们“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
二、乐情山水,陶然田园
可以说,中国之所以出现隐逸文化,与农业经济形态不无相关。农业是山水间的产业,人们“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王世纪》),日常生活、生产都在山间田野。费孝通先生说道:“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这种与山水田园的长期亲近、厮磨,使人们的心灵、情感更易于贴近大自然,与大自然产生亲切的生命共感,达到与自然间的主客交融、物我为一。《礼记》称:“不能安土,不能乐天;不能乐天,不能成其身。”安土与乐天之间的因果关系被展示了出来。这种民族性格体现在文人士大夫身上,山水田园也就隐含了独特的安贫乐道、隐逸逍遥等人文因子。对于厌倦了官场狗苟蝇营之后的士人来说,回归山水田园的怀抱成为一种普遍的愿望。历代“采薇”之歌不绝于耳,文人已将山水田园视作自然本真的象征和心灵寄托之所。
《诗经》中已经有了隐逸思想的萌芽:“十亩之间兮,桑者闲闲兮,行与子还兮。十亩之外兮,桑者泄泄兮,行与子逝兮。”(《诗经·魏风·十亩之间》)在采桑的闲暇中,“桑者”的视角和情感体验已渐渐从具体的劳动形式解脱出来,有了将田园作为审美观照的朦胧意识,并且成功地实现了精神超越,体验到了属于高级精神层次的悠然之美。诗经中其它类似的还有《陈风·衡门》、《卫风·考槃》:“衡门之下,可以栖迟。”“考槃在涧,硕人之宽。”陋室之下,泉水之畔,清风明月,悠然自得,诗人们怡情山水的情趣在诗歌中同样可见。魏晋是山水诗的起源期。西晋永嘉之乱,北方世族相率南迁,由于南方沃野早被土著世族占光了,北方世族大多转向山区,在山清水秀的江南胜境建造庄园、开拓土田。出庄园经济搭桥,山水田园与士人在这里得到最完美的结合;山水田园造就了士人的审美趣味,而山水也随着士人的视野正式进人文学题材,占据重要的一角。陶渊明率先以自己的田园生活为内容,真切地写出躬耕之甘苦,他的诗句构建了一个静谧的田园世界,将自己“少无适俗韵,性本爱山丘”的性格完整地展现出来:“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透露的是诗人在田园问的自足,“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写下的是“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的独特体验。王维笔下的村景淳朴至极,让我们体会到诗人籍田园达到的心灵涅槃:“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即此羡慕闲逸,怅然吟式微。”(《渭川田家》)李白、辛弃疾两大文豪用诗词隔代相应,抒写独与山亲的志趣:“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李白《独坐敬亭山》)“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亦如是?”(辛弃疾《贺新郎》)朱敦儒甚至幻想自己是天上管理山水的郎官,以示其爱好山水的天性:“我是青都山水郎,天教懒慢带疏狂。”(朱敦儒《鹧鸪天》)古代士人在“建功立业”后辄思“解甲归田”,这种独特的心理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农业经济主导的生活方式造就的。 共2页: 1 [2] 下一页 论文出处(作者):曹威伟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 论中国古代诗人的爱国情结
关于赵孟钌平几个问题的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