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简论农业经济对中国古典诗歌主题的影响(1)

2016-03-21 01:08
导读:文化论文论文,简论农业经济对中国古典诗歌主题的影响(1)怎么写,格式要求,写法技巧,科教论文网展示的这篇文章是很好的参考: 摘要:农业文明作为渗入人们生活习惯的一种生产文明,对中国
摘要:农业文明作为渗入人们生活习惯的一种生产文明,对中国古典诗歌主题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战争和徭役等作为农业生活的破坏力,成为人们本能上拒斥与逃避的对象,形成厌战惮徭的诗歌主题;与山水田园耳鬓斯磨的生活使山水内化为人们的精神慰藉,形成乐情田园的文人传统;农业生产中男耕女织的劳动形态将女性的角色定位为家园守望者,形成闺阁愁怨诗歌主题;农业生产的时节作业特点也使人们对时间具有特殊的敏感性,生成伤春悲秋、叹老惜逝等文学主题。

  关键词:农业经济;诗歌;主题
  
  中国古代文化的经济基础,是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农业经济。以农为本,以农立国的内陆文化形成一种传统与定势。“农民不但生产自己需要的农产品,而且生产自己需要的大部分手工业品。地主和贵族对于从农民剥削来的地租,也主要地是自己享用,而不是用于交换。那时虽有交换的发展,但是在整个经济中不起决定的作用。”这种农业经济在中国历史上一直延续了三千年左右,对中国人的思想与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冯友兰先生说:“在思想的时候。人们常常受到生活环境的限制。在特定的环境,他就以特定的方式感受生活。”中国古代诗歌作为古人感怀与思考的结晶,也由于农业文明的影响,呈现出独特的人文特征,表现在主题内容上,便形成了以下几个种类:厌战惮徭,乐情田园,闺阁愁怨,叹老惜逝等等,试分述之。
  
  一、厌战惮徭,征夫悲恐
  
  历史上,中国西北部繁衍生存着剽悍善战的游牧民族,流徒不定的游牧生活促使他们经常南下劫掠,利则进,不利则退,由于安居乐业的农耕民族无法“往来转徒,时至时去”,中原民族始终未能彻底解决这个问题,当王朝处于积贫积弱的时期,便常常内忧外患蜂拥而至,战争与杀戮不断。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游牧或商业经济以资源流动为运作机制,战争作为引起资源流动的手段之一,人们可以用它来夺取其它地方的资源以弥补本土的不足,从而使战争获得一种隐性的认可。农业经济则不同。钱穆先生说:“农耕民族与其耕地相连系,胶著而不能移,生于斯,长于斯,老于斯。”对于农民来说,土地的固定性、可重复利用性决定了他们与土地之间相互胶着的关系。清人张英在《衡产琐言》中说:“天下货财所积,则时时有水火盗贼之忧。至珍异之物,尤易招尤速祸。草野之人有十金之积,则不能高枕而卧。独有田产,不忧水火,不优盗贼。……独此一块土,张姓者仍属张,李姓者仍属李,艾黄垦辟,仍为殷实之家。”种在地里的庄稼是受生长规律制约的,“生产有定期,有定量,一亩之地年收有定额,则少新鲜刺激。又且生生不已,源源不绝,则不愿多藏。抑且粟米布帛,亦不能多藏。彼之生业常感满足而实不富有。”然而,战争作为一种对日常耕作的破坏力,非但不能使人们不能在日复一日的农业生产获得安全感,而且易于造成生民流离、无地为生的后果。再者,战争带来的徭役也会影响到家庭劳动力的减少,使农耕生产难以为继。这些都直接导致人们的厌战、反战情绪。
  从西周末年开始,中国文学史上充满着对战争厌倦的眼神,充斥着对战争的诅咒与控诉,还有因战争所带来的灾难而引起的忧虑和哀伤:“王事靡监,不能靲稷黍。父母何怙?悠悠苍天!曷其有所?”(《诗经·唐风·鸨羽》)“鸿雁于飞,肃肃其羽。之子于征,劬劳于野,爰及矜人,哀此鳏寡!”(《诗经、小雅·鸿雁》)“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哀我征夫,朝夕不暇。”(《诗经·小雅·何草不黄》)行役在外,不能在家稼穑,任田野荒废,家人饥荒,老幼无怙。这时战争给征夫带来的不仅仅是战场上的性命之忧,更多的是他们不能尽孝尽慈的心灵煎熬。之后,每遭乱世,这种厌战诗就会大量出现。建安文学因为凝结着诗人对于战争的反思、对生民的怜悯而形成独特的建安风骨。一代英雄曹操,面对战争惊人的破坏力仍不免吁叹:“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杜甫的《兵车行》中用大段记言的手法反映了当时百姓面对战争的真实心态:“行人但云:‘……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长者虽有问,役夫敢伸恨……’”人们在沉浸于盛世之音时,面对忽如其来的铁马金戈,其苦痛和疲乏可想而知。战争引起的对农业生产的破坏,是普通百姓最直观的灾害。“行人”的大段告白中重点突出了被战争毁坏了的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荆棘丛生,百姓在战争的缝除中无处求生的情形。诗人在诗的末尾发出生男不如生女的感慨,正是在绝望的状态下对常规思维的一种反向表达。
上一篇:浅谈网络诗歌的特点与发展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