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话研究综述(1)(3)
2016-04-01 01:13
导读:我们研究神话不仅应将之看成一个整体,还应将它的发生看成一个动态的过程。两年来,针对中国神话的特殊性,不少学者较集中地讨论了它的发展、演变
我们研究神话不仅应将之看成一个整体,还应将它的发生看成一个动态的过程。两年来,针对中国神话的特殊性,不少学者较集中地讨论了它的发展、演变状况。赵沛霖在《论中国神话的历史命运》〔9〕中,认为东西方神话各有其特点和优长,不过中国神话经历了特殊的历史命运。他分析说,因为深刻的内在原因和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中国神话在“最适宜的时期”内,错过了系统整理加工和充实的机会,未能形成神系清楚、体系完整的神话,并且绝大部分神话也未按原貌保存下来。原因在于我国神话在继续发展过程中出现了神话历史化、神话实用化和神话文学化的重大变化。神话历史化、神话实用化都是把神话异化,使之变成自己的对立物:历史传说,从而扼杀了神话的生命,不能不说是文化上的不幸和遗憾。而神话的文学化,却给中国神话的长卷添上了华美的一章,它不但焕发了神话固有的青春光彩,而且赋予它以新的生命和活力。
关于神话的历史化,历来论述较多。王青《中国神话形成的主要途径——历史神话化》〔10〕则进一步论述,以《五帝本纪》为代表的记载是神话而非历史,不过这些神话性内容的形成途径并非是“神话的历史化”,而是“历史的神话化”,他认为这才是中国神话形成的最主要的途径。作者还提出“要说明中国神话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必须追溯神话产生时期中国的社会制度”。也就是强调分析神话发生所必须具备的条件,以及在各种社会因素的相互作用中揭示其发生、发展规律,来多维地把握神话的特征结构和功能。类似的思路也体现在其他的一些论文中,赵林《伦理意识与中国神话传说的演变》〔11〕认为,中国神话传说过早地出现了历史化的倾向,随着远古神祗转化为上古帝王,诸神失去了玄奥的神话象征意义,却获得了现实的道德教化功能。在中国神话中,表现出一种协调的现实精神。它的特点是侧重于对现世道德的教化功能,忽略对彼岸理想的信仰功能。温希良《神话与政体:记中国汉族神话不发达的社会形态原因》〔12〕认为,中国汉族神话不发达与中国权力结构密切相关。这种影响主要来自世俗权力对神话的抑制,祖先崇拜对神话的规范两个方面。作者认为强有力的权力文化的介入,是中国汉族神话不能充分发展的根本性原因。其他如《中国神话轶失何方》〔13〕、《论神话在汉代传播的成因》〔14〕、 《帝王神话与社会整合》〔15〕等文均论述了神话与社会形态的关系。而何满子《中国神话的湮没及其后果》〔16〕是一篇对“广义神话论”持有异议的文章,他认为神话是人类童年时期的天真创造,它迥异于成人时期的有意虚构。神话的历史化,实际上是标明中国神话的湮没,这对后世文化特别是叙事文学带来极其巨大的影响。詹鄞鑫《从创世神话看天人相副观的形成》〔17〕则探讨了由原始神话到文明
哲学的发展演变轨迹。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赵沛霖在《关于神话的功利价值取向》〔18〕、《物占神话:原始物占与神话的实用化》〔19〕两文中,较深入地论述了神话实用化倾向。作者认为与神话历史化相比,神话的实用化对神话的破坏作用有过之而无不及。而田兆元《论〈楚辞〉神话的新陈代谢》〔20〕认为,经过文学化的楚辞神话是中国神话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环节,它继承古代神话精神,又开创了新的神话主题。楚辞神话的新陈代谢过程加深了我们对神话发展规律的认识。
如果要对中国神话史有一个了解,那么《百年神话的研究略论》〔21〕、《神话:一面鲜明的中国旗帜》〔22〕、《关于中国神话思想史研究的几个问题》〔23〕均对一段时期的神话研究作了梳理与评论。此外、周乐诗《双性同体的神话思维及其现代意义》〔24〕、刘宗迪《鼓之舞之以尽神——论神和神话的起源》〔25〕也都是理论水平较高的文章。总之,1996、1997两年对中国神话某些问题的研究较为深入,理论上有所建树,是有成效的,但是整体性的,较为宏观的理论研究还须加强。
三、神话阐释的视角与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