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文学家的理学因缘(1)(2)
2016-05-04 01:01
导读:“雅正”不仅仅是一种风格,更是一种审美规范,是对创作主体的内在要求。吴师道敏锐地察觉到文学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问题,认识到不同的生态环境必
“雅正”不仅仅是一种风格,更是一种审美规范,是对创作主体的内在要求。吴师道敏锐地察觉到文学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问题,认识到不同的生态环境必然会造就不同的诗作风格。在评论从盛唐到晚唐由于环境变化而导致文人诗风变化的情况时,吴师道认为,才、学并称方为君子风范,开元天宝问的盛唐诗风“词旨淳雅”、“邃远清妙”,是“明健激昂”的建安诗风的延续,当为诗学正统;中唐杨巨源等“清新明严”、“化俗为雅”,有“元白所不能至者”;至晚唐子华致光辈,则“其诗过于纤巧”、“淫靡特甚”。“自储光羲而下,王建、崔颢、陶翰、崔国辅皆开元天宝间人,词旨淳雅,盖一时风气所钟如此。元和以后,虽波涛阔远,动成奇伟,而求其如此等邃远清妙,不可得也。”吴师道深深赞许时移则事异、事异则诗变的观点,应是属于在“雅正”风格指导下的审美感悟,是很有眼光的。
其次,从《吴礼部诗话》中我们可明显看出吴师道高标士人气节,表彰抗金英雄的情况。这也是吴师道正统诗学观的体现。吴师道认为,陶渊明爱菊是高标人格、独善其身的写照。而陶渊明之归隐,则是“忠愤”所为,是忧思故君,不认可刘裕政权,因而很自然联想到忠君爱国的屈原。前人论屈原者如刘安、司马迁、刘向、班固、王逸等,重在表彰屈原高洁的人格和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执著精神。自从朱熹在《楚辞集注》中首倡屈原“忠君爱国”的主旨,在民族矛盾比较尖锐的宋元时期,人们总是视屈原为“士节”的楷模。将屈原与陶渊明进行比较研究是元代楚辞学的一大特色。郝经、杨恽、吴澄、虞集、杨维桢等人在这方面都有论述。吴师道的理解则超越了民族的界限而更加宽泛化。他将陶渊明的归隐行为与屈原的忧国外放相提并论,吴氏眼中的陶渊明俨然一个不事二君的忠臣节士。这虽然不免牵强,但恰恰体现了吴师道思想中对君国之思、爱国之举的推崇和肯定。《吴礼部诗话》中还录有叶靖逸、林弓寮、赵孟、刘过等人寄托忧国情怀的作品多篇。而有关文天祥的内容更是不惮篇幅,或录诗、或记事、或评论,皆“感激悲愤”。可见吴师道对“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的景仰和倾情。至如对亲历亡国、毅然抱幼主沉海殉节的陆秀夫的赞美,以及对桐江垂钓的严子陵的寄情,甚而歌《梁父》、《题赤松》,无不体现了吴师道高标士人气节、表彰爱国英雄的思想倾向。这是跟他的正统思想和儒士身份相谐的,也是元代“金华学派”文人强调人品与文品对应、理学与文学交融观点的体现。按理,吴师道主要生活在元代中后期,此时离元朝立国已有五十多年,元朝统治者对汉人儒生的政策已有所调整,其时大多数汉族文人已逐渐认可了元蒙政权的正统性和合法性。而在吴师道的内心深处仍然深埋着忠臣节士的情结,这在当时的汉族文人中是比较少见的。从这点上看,吴师道是师古崇古的。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编辑发布) 可贵的是吴师道师古却不泥古,虽然在恪守儒学正统方面与宋儒无太大的差别,但在强调文学性,突出文学创作个性方面却大大超越了宋代理学家。他不仅热心于评品前人作品,而且往往能慧眼独具,持论公允,主张师今师心,这是《吴礼部诗话》的第三个特点。
总结唐宋诗论成果是元代诗论的重要内容。在元代诗坛明显存在着“宗唐”或“宗宋”的派别之分。吴师道没有明显的“宗唐”、“宗宋”倾向。他更多地着眼于艺术创作本身,就具体作品的优劣得失发表自己的见解。《吴礼部诗话》中对唐宋乃至其他各代的优秀诗篇诗论都很推崇。例如,他赞美《诗经·周南》“此诗终篇言乐,不出一乐字,读之自见意思”;盛赞李商隐《隋宫》诗(指其中四句:“玉玺不缘归日角,锦帆应是到天涯。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日角、锦帆、萤火、垂杨是实事,却以他字面交蹉对之,融化自称,亦其用意深处,真佳句也”;赞杜甫《洗兵马行》等七言长篇,“句多作对,皆深稳矫健”,评杜甫《兵车行》“长者虽有问,役夫敢伸恨”中的“虽”、“敢”二字“曲尽事情”。此类片言点评,录一时佳句者在《礼部集》和《吴礼部诗话》中有很多,从中可看出吴师道倡导“词旨精深,音节悲壮”、“意新语佳,对仗工切”的诗风。他甚至对“有才而无学”、“附丽匪人”的唐代诗人薛稷也不是一棍子打死,而作两面之论。《吴礼部诗话》录乡人时天彝《唐百家诗选》评语云:“薛稷诗,明健激昂,有建安七子之风,不类唐人。其字伟丽亦称之,不自珍惜,附丽匪人,至汗斧,为士君子所戒。有才而无学,良不可哉。”薛稷因牵涉谋反被赐死,后人往往因其人品大污而不愿提他的诗、书、画成就,故一般的文学著作及史书中已难见薛稷名字。吴师道并未因人品而废诗作,仍对其作出客观之论。这种以艺术为本、公允持正的艺术批评态度,在一个理学家的笔下出现实在难能可贵。 共2页: 1 [2] 下一页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