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马楼简“折咸米”释义(1)
2016-05-20 01:04
导读:文化论文论文,走马楼简“折咸米”释义(1)应该怎么写,有什么格式要求,科教论文网提供的这篇文章是一个很好的范例:
長沙走馬樓簡中可歸入漢簡的數量不多,其中有“折咸米”簡文,值得
長沙走馬樓簡中可歸入漢簡的數量不多,其中有“折咸米”簡文,值得注意。例如:
入吏所備船師梅朋建安廿五年折咸米六斛 6-2263
入吏番觀所備船師何春建安廿七年折咸米四斛 6-2277
關於“折咸米”,發掘者和整理者均未作解釋。不過,從簡文內容看,理解“折咸米”的涵義,對於我們了解當時的倉儲制度,進而從更廣闊層面上認識當時的社會經濟生活,應當是有益的。 今疑“咸”當即“減”之民間俗字。
漢時“咸”“減”往往通用。《史記》卷一二二《酷吏列傳》可见“減宣” ,卷三○《平準書》亦作“減宣” ,卷一○三《萬石張叔列傳》則作“咸宣” ,裴駰《集解》服虔曰:“音減損之減。”《漢書》也“咸”“減”互用。卷九○《酷吏傳·咸宣》与卷一九下《百官公卿表下》均作“咸宣” ,卷四六《萬石君石奮傳》同 ,而卷二四下《食貨志下》則寫作“減宣” ,顏師古注:“減,姓也,音減省之減。”可知原本應作“減”。卷五九《張湯傳》、卷六○《杜周傳》也都寫作“減宣” 。
陳直先生《史記新證》就《史記》卷一二二《酷吏列傳》“減宣者,楊人也”寫道: 直按:漢書减宣作咸宣,居延漢簡釋文卷一、七十三頁、有簡文云:(封檢)“書五封,檄三,二封王憲印,二封呂憲印,一封孫猛印,一封王疆印,一封咸宣印,一封王兖印。”蓋咸宣致居延都尉,或張掖太守之私函。故用名印,不用右扶風官印,减字漢書作咸是也(咸宣太初元年官右扶風,木簡開始於太初三年,故云然)。
其實,所謂“《漢書》‘减宣’作‘咸宣’”,似未察《食貨志下》亦有“减宣”,而“咸”“减”孰是孰不是,大約仍未可遽斷。我們注意居延發現“一封咸宣印”文字,是因為更可證實“咸”“減”通用之普遍。漢人文字二者相通,又可以《隸釋》卷五《漢成陽令唐扶頌》与卷九《故民吳仲山碑》“感”均刻寫為上“减”下“心”合字 作為佐證。此例早見於《隸辨》卷三,称“隸變加冫” 。
(转载自http://www.NSEAC.com中国科教评价网)
出土文獻資料又有睡虎地秦簡《日書》甲種一例:
弦望及五辰不可以興樂□,五丑不可以巫,啻以殺巫減。 二七正贰
整理者釋“啻”為“帝”,釋“減”為“咸”,則末句作“啻(帝)以殺巫減(咸)”,也是“減”“咸”相通之例。又如馬王堆漢墓出土帛書《十六經·成法》:
夫是故毚(讒)民皆退,賢人減(咸)起,五邪乃逃,年(佞)辯乃止。
整理者也認為“減”即“咸”。
“折減”,在漢代曾經是習用語。例如,《後漢書》卷六一《黃瓊傳》:
永建中,公卿多薦瓊者,於是與會稽賀純、廣漢楊厚俱公車徵。瓊至綸氏,稱疾不進。有司劾不敬,詔下縣以禮慰遣,遂不得已。先是徵聘處士多不稱望,李固素慕於瓊,乃以書逆遺之曰:“聞已度伊、洛,近在萬歲亭,豈即事有漸,將順王命乎?蓋君子謂伯夷隘,柳下惠不恭,故傳曰‘不夷不惠,可否之閒’。蓋聖賢居身之所珍也。?a href=mailto:遂欲枕山棲谷,擬跡巢、由,斯則可矣;若當輔政濟民,今其時也。自生民以來,善政少而亂俗多,必待堯舜之君,此為志士終無時矣。常聞語曰:‘嶢嶢者易缺,皦皦者易汙。’陽春之曲,和者必寡,盛名之下,其實難副。近魯陽樊君被徵初至,朝廷設壇席,猶待神明。雖無大異,而言行所守無缺。而毀謗布流,應時折減者,豈非觀聽望深,聲名太盛乎?自頃徵聘之士,胡元安、薛孟嘗、朱仲昭、顧季鴻等,其功業皆無所採,是故俗論皆言處士純盜虛聲。願先生弘此遠謨,令眾人歎服,一雪此言耳。”瓊至,即拜議郎,稍遷尚書僕射。
又如《三國志》卷二五《魏書·高堂隆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