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班吉的后结构主义象征意义(1)
2016-05-18 01:01
导读:文化论文论文,论班吉的后结构主义象征意义(1)论文样本,在线游览或下载,科教论文网海量论文供你参考:
[摘要]在后结构主义视域下,福克纳《喧哗与骚动》中的班吉是
[摘要]在后结构主义视域下,福克纳《喧哗与骚动》中的班吉是一个反对西方思想传统中的语音中心主义、逻辑中心主义和西方种族中心主义的象征性人物。在他的“声音”(the sound)与“愤怒”(the fury)中,语音与意义是分离的;意识流的无序时空实际是能指与所指的断裂而游弋的表现;他的“嘟嘟哝哝”只是能指意蕴庞大的符号而无沟通意义;这个人物的主体性根本无法建立,最终只能“可怜巴巴地干嚎着”,发出“世界上所有无言的痛苦中最最严肃、最最绝望的声音了。” [关键词]福克纳;后结构主义;《喧哗与骚动》;语音中心主义
有人问一个俄国
舞蹈家,她跳的舞是什么意思,她回答说:“如果我能用几句话来表达,我何必那么麻烦地跳舞?”同样,96000多字的《喧哗与骚动》又岂能从一种解读角度、用一种分析方法解读其全部意义?因此,研究者用各种方法、从各个角度尝试解读福克纳这部伟大作品。对作品的追问从其诞生那刻起就开始了_,也许会一直持续下去。伟大作品之伟大,也许正在于对其不同的追问方式。意义在不同的时空中吝啬地一点点彰显,其魅力跨越时空,在不同探索者心中永存。
福克纳是20世纪美国最好的小说家之一,也是美国小说家中被评论最多的一个。瑞典科学院的诺贝尔文学奖授奖辞的概括是:美国南方伟大的史诗作家与20世纪小说家中伟大的实验主义者。
“It is a tale/Told by an idiot,full of sound and fury/Signifying nothing.”(人生如痴人说梦,充满着喧哗与骚动,却没有任何意义。)《喧哗与骚动》第一部分叙事者的选择在现代小说史上可能是空前绝后的,就是因为叙事者班吉是一个白痴。自从这个文本问世,人们就在追问,福克纳写的这部“痴人梦语”文本表达了什么呢?应当如何解读?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弗莱在其名著《批评的剖析》中强调,批评家必须创造性地进行批评,批评的任务不只是为了追求一部文学作品的原初之意义,更重要的是要创造性地研究它在不同关联域中的意义,而这种意义是无限地发展的。
文学研究有两种方法,一种是诗学的方法,一种是解释学的方法。乔纳森·卡勒在《文学理论》中认为:“诗学以已经验证的意义或者效果为起点,研究它们是怎样取得的。而解释学则不同,它以文本为基点,研究文本的意义,力图发现新的、更好的解读。”
本文尝试从后结构主义理论视角解读文本的这个核心人物,希望使这个开放性的文本增加一种新的视角与阐释。
一、后结构主义
后结构主义原是
哲学领域里对传统形而上学的一种颠覆,后扩展到文学批评和创作领域,是西方从现代主义走向后现代主义的重要转折点,其滥觞者为雅克·德里达。他的解构主义哲学被公认为后结构主义的主要代表理论,解构批评也成了后结构主义批评中最主要的批评方法。德里达的解构主义最主要的目标是反对西方思想传统中的“逻各斯中心主义”。“逻各斯中心主义”既包括“理性中心主义”又包括“语音中心主义”,认为语言与思维是同一的,在诉诸语言之前即存在一个明确的意义或中心,语言只是这个意义的外在特征和“服饰”,语言比意义小一个等级,而语言中的文字又比口头语小一个等级。
“后结构主义”利用结构主义提供的基本命题继续推导,对符号、知识、主体性等范畴作了新的阐释,形成了对整个西方思想理论的质疑,从而成为后现代主义的基础理论部分。后结构主义的中心议题或首要议题是消解中心。主体的消解,是后结构主义消解中心工程的一个必然后果,因为“中心”实际上是自我的一种需要的产物,如果没有一个中心,人们就无所适从,甚至不知道“我”是谁,会失去自我,因此“中心”的中心是“主体”。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后结构主义作为一个流派,存在诸多分歧,但仍然在以下这些方面是一致的:主张“主体离心化”,从不同角度削弱西方传统文化努力建构的“主体性”概念,如拉康就以说话主体(speaking subject)取代了实体性主体(自我)的位置;通过批判语音中心主义、逻辑中心主义和西方种族中心主义来颠覆逻各斯中心主义;主张由外部分析回归文本内部分析,主张文本的生产性,读者在阅读中进行文字游戏,消解文本的单义性,让文本自我解构,从而导致文本的意义增值和不确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