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管理的传统文化视阈(1)(3)
2016-05-24 01:03
导读:在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要求在全社会形成有利于保护自然环境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思想意识与政策法规的当今社会,儒家“天人合一”的中庸和谐思
在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要求在全社会形成有利于保护自然环境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思想意识与政策法规的当今社会,儒家“天人合一”的中庸和谐思想显然给我们的企业决策提供了重要的智慧启迪。它启迪我们必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关注人与自然的良性平衡,否则我国的资源和生态环境将难以承受经济社会的发展,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也将因此无法得以持续地提升。
其二是人与他人关系上的中庸之道:人我合一。这是人与他人、与社会关系问题上的中庸平衡之道,其平衡的理想状态是达到“致中和”的和谐境界。它为我们的企业追求和谐管理提供了最基本的管理伦理原则。
在儒家那里,“人我合一”的管理原则一方面具体地体现在居上位的管理者要谨守“仁道”。对于“仁道”管理的基本要求,孔子明确将其理解为爱人。《论语·颜渊》里有如下一则记载:“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儒家思想史上的后继者均继承了这一思想,譬如孟子说:“仁者,爱人”,“仁者,爱人之名”。
儒家认为,仁者爱人的基本点是视他人为自己的同类,即将别人看做是与自己一样的人。所以,《中庸》说:“仁者,人也”。意思是说,仁道首先是承认他人是人,将他人当做人来对待。有了这一前提,就能关怀、同情、尊重、体贴他人,这乃是仁道的基本要求。以孟子的话说就是:“恻隐之心,仁之端也。”所以,作为仁者的一种管理之道,儒家要求统治者“爱人”。其具体内容就是孔子曾一再希望的统治者应养民、利民、富民、惠民、教民、博施于民。汉代董仲舒曾这样形象地说过:“王者爱及四夷,霸者爱及诸侯,安者爱及封内,危者爱及旁侧,亡者爱及独身。”这就是说,统治者所爱之层面的广狭,直接关系到他统治范围的广狭和统治地位稳固的程度。因此,儒家始终劝勉统治者为政施仁。孟子就认为要“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并且认为“仁人无敌于天下”。 共2页: 1 [2] 下一页 论文出处(作者):姜展鹏 黄寅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 传统的用途与滥用
维吾尔族传统生态伦理内容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