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晓声笔下人物的几种知青命运探析(1)
2016-05-21 01:01
导读:文化论文论文,梁晓声笔下人物的几种知青命运探析(1)应该怎么写,有什么格式要求,科教论文网提供的这篇文章是一个很好的范例:
“知青文学”是文学史上凝重的印记,它以上山下乡时期的千百
“知青文学”是文学史上凝重的印记,它以上山下乡时期的千百万知识分子为主人公。作为80年代初期出现的文学形式,知青文学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本文为转载自: 我的记忆森林 原创,禁止抄袭或者转载,有事请联系13633353617 ,本站转载仅供学习参考,请任何引用或者其他用途请自行联系作者:723540874@qq.com。) 作为知青文学的代表作家,梁晓声在他的创作道路上为知识青年这一特殊群体唱出了一曲又一曲真诚的赞歌。在世纪末的风云变幻之中,是梁晓声以及更多的知青文学作家仍然高擎着理想主义和人文主义精神的旗帜继续呼唤新的理想。 在梁晓声的全部作品中,知青文学只占了十分之一的比例,却是他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刻下的最深的痕迹。 作为一个高产作家,梁晓声以知青的上山下乡作为题材的作品,成为了中国当代知青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个曾经亲身经历过“上山下乡”运动的知青,从最早的《今夜有暴风雪》到后来的《雪城》,梁晓声在自己的每一部知青文学作品中都倾注了对知青的特别关注,尤其是他笔下的知情命运,更是多样而又复杂,醒目而又深刻。一、梁晓声笔下的知青命运(一)共同遭际
梁晓声的知青作品多描写北大荒的知青生活,作品通过一个又一个人物形象来真实、动人的展示了知青的痛苦与快乐、求索与理想,深情的礼赞了他们在逆境中表现出来的美好心灵与情操,为一代知识青年树立起英勇悲壮的纪念碑。 严格的来说,知青的命运包括下乡时的命运和返城后的命运。在梁晓声的所有知青文学作品中,可以将知青的命运普遍分为四种类型。这四种命运分别概括为死、留、返城后失业或者不顺和返城后顺利。 稍微归纳一下,这四种类型的普遍命运又可以再划分。这四种命运中又可以分成两个阶段:前两种命运属于知青下乡命运;后两种命运属于知青结束下乡返城后的命运。 下面就结合作品里体现出的种种原因分析一下这四种命运。1、乡下时期的两种命运形态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编辑发布)
第一种:死。所谓“死”,就是指知青在下乡的期间因为种种原因死了。高不成,低不就,既没有在下乡的过程中稳定下来,又没有坚持到运动结束,这种命运往往是知青最惨的结局。 知青的死也分好几种。 有的死得很干脆,很冤,也可以说是死于非命。这种死在很多作家的知青文学作品里面都可见到。 它一般表现为两个方面,一个是来自全国各地的知青聚集在一个地方,这其中难免有个别的人对当地的水土风情等各方面不适应,导致一病不起;或者遇上闹疫情,受到传染,再加上乡下的医疗条件,最终病死。例如《年轮》中的那位憨厚的知青连长,因为北大荒的鼠灾和条件艰苦,再加上为了解决知青的粮食问题,在回连队的途中遭遇暴雨,着了凉,后来得了出血热,最终长眠在了那片土地上。再一个就是在下乡改造中死于突发事故或者是偶然事故。白桦皮灯罩的的故事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这个故事被梁晓声加以变化后以通过书中人物讲述的方式同时出现在了他的两部作品中:在《年轮》里王晓嵩和韩德宝、徐克、吴振庆几个好朋友聚会叙旧的时候通过一个‘白桦树皮灯罩’的故事间接地讲述了他后来所在连队的知青排长‘老高三’就是在一次炸山采石修公路的时候,排除哑炮的过程中被炸死的事情。在《雪城》里面,姚玉慧的兵团战友兼
家教给他讲了一个有关战友‘一千零一夜’林凡的故事。林凡的故事相对来说要生动些。“我们连队是个新建点,离最近的连队四十多里,我是知青排长。我们太无聊了。打打扑克是被禁止的,因为有的知青赌香烟。下象棋也不行。连长和指导员来到大宿舍时,发现哪两个知青下象棋,没有一次不批评:‘有这时间为什么为什么不学毛著?’后来我们捉到了一只小鹰养在大宿舍里。白天,我们常把老职工家的小猫小狗偷偷抱到大宿舍,促使鹰与猫狗相斗,我们从中获得一种低下而可怜的乐趣。夜晚,我们打着手电,四处扒房沿,掏麻雀。我们最
开心的事情,就是躺在被窝里,趴在床上,观看雏鹰凶残地吞食羽毛未丰的麻雀。”[1]就像是书中所说的,知青下乡的生活除了劳作和学习
政治思想之外往往是枯燥无味的。后来他们连队的林凡把那只鹰给放了。林凡是他们连里的一个文弱的知青,但是却读过很多书,再后来,知青们的生活在林凡的故事中变得有了一些趣味,在一次上山伐木时,林凡作为知青们的精神支柱也特地被安排进了伐木队,“在寂静的大山林中,在结束了一天的伐木劳动之后,在帐篷里,在火炉旁,林凡给我们讲永远也讲不完的‘一千零一夜’。而帐篷外,北风怒号,山林呼啸。”[2]然而有一天,一棵树被伐倒的大树砸倒了另一棵大树,林凡被压在了那另一棵大树下。在临死前,林凡跟这位知青排长说了自己有一个父母离婚后跟着母亲过的妹妹,但是一直没找到,最后托排长把他箱子底一个白桦皮灯罩带上,帮助他找妹妹,并且在找到之后把这个白桦皮灯罩转交给她。 有的知青是为了自己的前途或者是处境“献身”的。在这种情况下,他们的‘献身’既有有意也有无意,但是大多数情况下,他们不知道自己面临的是死亡,只是后来在死亡面前没有退让。这种献身的精神往往很让人感动。这种死在梁晓声的成名作《今夜有暴风雪》以及短篇小说《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中很明显地体现了出来。 在《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中,铁匠王志刚有“摩尔人”伟岸的体魄、铁一般的意志和奇勇的性格,坦荡和无私又使他深受战友的信任。在“满盖荒原”,他只身为连队探寻涉过“鬼沼”的路径,在与恶兽血的搏斗中谱写了一首壮勇的青春之歌。 第二种:留。就是指知青留在了下乡的地方最终没有回城。知青留在下乡的地方根据一些原因也可以分成几种。 有的是因为在下乡期间和当地的居民成了家,由此变成了地道的农民。被永远的固定在了下乡的地方。 有的是因为种种原因致使没有回程的资格,不得不永远留在乡下,从知识分子蜕变成了地道的农民。 还有的是心甘情愿的扎根在乡下,立志为祖国的农村发展做出一番贡献。例如在梁晓声短篇《黑帆》里面的一个人物杨帆,在一次火灾中为了救别人致使自己的脸部被严重烧伤,但是这一情形却又使他义无反顾的留在了他下乡的农村,“全连一百二十七名知青都返城了,只有一份知识青年的档案留在场部档案室里,上面写着你的名字”[3],他参加了北大荒土地的承包,他的命运和一台拖拉机、一片从未开垦过的荒原从此紧密的连在了一起。2、返城时期的命运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