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女性序跋作者的戏曲功能论(1)(2)
2016-06-04 01:08
导读:女性强调戏曲的风教功能,除了维护封建伦常外,还有另一个层面的含义,即以对不良风气的批评来提高人们的社会认识能力。孔子早已提出的诗“可以观
女性强调戏曲的风教功能,除了维护封建伦常外,还有另一个层面的含义,即以对不良风气的批评来提高人们的社会认识能力。孔子早已提出的诗“可以观”观点,不断得到后世儒学大师的发挥和文学家的阐释,女性也重视戏曲“观”的功能。桐城女诗人兼剧作家张令仪(1668-1752),创作了《乾坤圈》和《梦觉关》,两剧均佚,从她的题辞中可以看出,是作者有关人生与社会思考的作品。她在《梦觉关·题辞》中云:
“乾坤一大梦场也。自混沌初分,至于今日,篡杀争夺,恩仇不爽,无往而非梦。……予偶阅稗官家所谓《归莲梦》者,见其痴情幻境,宛转缠绵,几欲随紫玉成烟,白花飞蝶。忽而明镜尘空,澄潭心彻。借老僧之棒喝,挽倩女之离魂,得证无上菩提,登彼觉岸。于是芟其芜秽,编为剧本,名曰《觉世关》。吾愿世之读者,要当知梦幻泡影,水月空花,本来无著。佛经有云:无我相,无众生相,无受者相。四大本空,情生何处。编是剧者,亦本我佛慈悲之意云尔。”
作者有感于世人对名利的追逐,以致“篡杀争夺,恩仇不爽”,受小说《归莲梦》的启发而作《梦觉关》。中年丧偶的她,生活惟艰,她在《蠹窗诗集·自叙》中写道:“夫子以屡踬锁闱,赍志而殁。儿子銮、衣食于奔走。予寂寞孤帏,风雨之悲,门闾之望,无可抒发,或歌以当哭,或诗以代书,丛杂无章,尤不自修饰,岂得自附于风人之末哉?”现实的苦难强化了作者对社会的认识,题辞中饱含作者救世的良苦用心。《题辞》的空幻是作者的人生酸楚的痛苦经验,但她并未绝望,而是本“我佛慈悲之意”,“棒喝”那些痴迷于名利场和情场的痴男怨女,以破除世俗之人的痴情梦幻。
强调戏曲的教化功能,其目的也是为了提高戏曲的文学地位。中国戏曲最早来自民间,历来被认为是不登大雅之堂的“末技”,是诗文之外的邪宗。为扭转这种世俗偏见,文学家们或引用孔子等先圣之言,或与儒家经典《诗经》等对举,或与鸿儒老僧讲经说法对照,突出戏曲的社会功能,以提高其文学地位。女性批评者采取了同样的批评策略。山阴(今绍兴)女诗人王端淑(1621-17067)在李渔《(比目鱼)传奇·叙》中说:“笠翁以忠臣信友之志,寄之男女夫妇之间。而更以贞夫烈妇之思,寄之优伶杂伎之流。称名也小,事肆而隐。……笠翁独以声音之道与性情通。情之至,即性之至。藐姑生长于伶人,楚玉不羞嵩鄙事,不过男女私情。然情至而性见,造夫妇之端,宅朋友之交,重以国事灭恩,漪兰招隐,事君信友,直当作《典》《谟》训诰观。”《比目鱼》叙书生谭楚玉与女伶刘藐姑的悲欢爱情,事见李渔小说《连城璧》“谭楚玉戏里传情,刘藐姑曲终死节”篇。王端淑认为李渔在创作这个剧本时,“以忠臣信友之志,寄之男女夫妇之间”,以男女之私情写人类共有之情,用戏曲的形式写“贞妇烈夫”,符合儒家的文以载道的传统,有利于道德风教,应该作为后世道德的范本。她推崇《比目鱼》的道德力量,也就把戏曲纳入了中国传统道德伦常范畴,同时也为提高戏曲的文学地位增加了一个范例。 共2页: 1 [2] 下一页 论文出处(作者):刘奇玉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戏剧化的散文
课艺评点:清代书院文学教育侧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