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文学的政治论与公文的艺术化 ——古代文人与(3)

2016-06-16 01:03
导读:有真正实现了自己政治理想的诗人吗?回答是否定的。仕途上一帆风顺的官员很难写出激动人心和感动世人的作品。“诗穷而后工”,这是一个正确而深刻

  有真正实现了自己政治理想的诗人吗?回答是否定的。仕途上一帆风顺的官员很难写出激动人心和感动世人的作品。“诗穷而后工”,这是一个正确而深刻的命题。
  李白的朋友杜甫也是一个政治情结极浓的诗人,在政治理想和自许上一点不比李白逊色。“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5](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p74)与李白的从政途径不同,杜甫和大多数士人一样,选择了科举之路。这条路十分艰险,他跋涉多年,未能叩开仕进之门,最后靠献赋给皇帝,靠各方奔走干谒,才获得了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职务。在安史叛乱的时候,他投奔新即位的肃宗,被任命为左拾遗,官位不高,但“天颜有喜近臣知”[5](紫宸殿退朝口号,p437),出入宫掖,随时可为皇帝“拾遗补阙”。对一个有志于治国平天下的人来说,不失为施展才干的机会。然而,杜甫究竟是正派的书生,他为房guǎn@①罢相而直言疏救,却触怒肃宗,险些送命,旋即丢官。官场失意,并未使杜甫放弃理想。他对国事、政治的关心从未减退过。他最感人的地方也正在于此,“不眠忧战伐,无力正乾坤”[5](宿江边阁,p1469)道出的正是广大不得志的士人关心现实的执着精神。而“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转拙。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居然成@②落,白首甘契阔。盖棺事则已,此志常觊豁。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5](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p265),则又在自许中有一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悲剧精神,这使杜甫的政治关怀充满悲剧性。
  政治关怀,是每一个受到儒家思想熏陶的中国文人的必不可少的情感。在文学作品中反映自己的政治关怀,构成了整部中国文学史“思想的景观”。缺少了这一道景观,中国文学将会轻飘许多。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诗中言政,是否越界?回答是否定的。“言政”仅指与政治有关,本质还是抒情。抒发忧国忧民之情、以天下为己任的抱负。古代诗人或写诗的士人,是一个具有良好文化素养的阶层,其区别于其他阶层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于他们较系统地学习和接受了传统文化,具有关心现实政治的品质,其中富有正义感的一些人,还具有清醒的头脑、敏锐的目光和仁爱的胸怀,有超出常人的感悟力和判断力。当儒家思想尤其是仁民爱物这套理论一经深入士子的头脑,他们便会以此为准则,判断现实政治的得失或发挥自己的影响力,企图矫正政治运作上的偏差。无可否认,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也有大量的作品带有表态的性质。在儒家思想作为统治思想的时代,在诗中作出关怀政治的姿态,不但不会受到非议,反而会提升作品的主题或有助于塑造诗人的正面形象。但作家以何种动机来写作实在难以确认,人们在阅读和评论这类作品时,只好以文本为依据了。
   三、文学政治化的典型:新乐府
  文学的政治化,最为突出地表现在白居易的新乐府创作中。
  乐府从一开始就具有多种功能:以诗合乐,以诗观风。“风”通过声诗的乐音感染,实现讽谕目的。古乐府确实都是些讽谕精神强烈的作品,但自六朝以来逐渐消亡。唐人复古运动的实质是复兴儒学,韩愈以古文为革新对象,白居易则倡导新乐府遥相呼应。盛唐天宝间杜甫开始用新乐府反映动荡岁月,“三吏三别”以及《悲青板》、《悲陈陶》、《哀王孙》、《丽人行》、《兵车行》等诗篇出现在诗坛,集中反映了对时局的关心,对动乱中民生幸福的关切,对不合仁政的一切政治弊端的批判。在形式上,这些作品“即事名篇,无复依傍”,其首创性颇为引人注目。
  元、白从前人和当代人的诗歌创作中,看到了人们用新旧乐府来表达政治关怀、兴讽时事的创作现象,他们不失时机地抓住了这一文体自觉的趋势,加以总结和规范,并以自己的作品为示范,确立了新乐府的形式,强化了新乐府的讽谕功能,并一直影响到唐末和北宋诗文革新,所谓“新乐府运动”,也就是这样的内容和线索。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白居易重视诗歌的教化作用,认为“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6]诗歌既然具有帮助帝王感化人心、治理天下的功能,为什么不重视它的作用呢?如果统治者用诗来补察时政,泄导人情,采诗上闻,闻过则喜,岂不就可以“上下通而一气泰,忧乐合而百志熙”。上下一心,矛盾全无,君王就可以“垂拱而理”了。诗歌的作用如此重大,写诗的人又怎能不认真写作,不时时想到“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3](卷426,新乐府序,p4689)呢?白居易此时从政治角度而不是从文学角度出发,看到的是文学在政治上所可能起到的作用。作为一位自觉地把自己结合进封建国家政治机器的忠心耿耿的官员,白居易不但自己积极为国家的长治久安建言献策,也希望所有文人都这样做。他甚至把写诗看成是用韵文来弥补奏议之不足或不便言说的补充形式:“月请谏纸,启奏之外,有可以救济人病,裨补时阙,而难于指言者,辄咏歌之,欲稍稍递进闻于上。”[6]于是,在诗歌与现实的关系上,他响亮地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6],“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3](卷424,寄唐生,p4663)的主张。在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系上,要求形式为内容服务。为避免以文害情,他强调“其辞质而径,欲见之者易谕也;其事核而实,使采之者传信也;其体顺而肆,可以播于乐章歌曲也”[3](卷426,新乐府序,p4689)。在50首新乐府和10首《秦中吟》中,充分表现了他的政治关怀。他自觉地用新乐府这一讽谕诗体,广阔而深刻地反映当时社会问题。他把诗人“美刺比兴”的社会责任和传统乐府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中国诗歌史上的一次文体自觉。白氏的贡献,或许这一点最为突出。
上一篇:学术·学术批评·学术共同体——关于杨玉圣学术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