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明初的《孟子节文》看孟子思想(一)(1)
2016-06-14 01:01
导读:文化论文论文,从明初的《孟子节文》看孟子思想(一)(1)样式参考,免费教你怎么写,格式要求,科教论文网提供的这篇文章不错:
明初刘三吾秉承皇帝朱元璋的意旨搞了一本《孟子节文》,删去
明初刘三吾秉承皇帝朱元璋的意旨搞了一本《孟子节文》,删去了八十五章(以章数计,删去了全书的三分之一,以字数计则删去全书将达五分之二),并定为功令,“自今八十五章之内,课试不以命题,科举不以取士”。朱元璋以及删节《孟子》的刘三吾等为什么害怕这八十五章,非要把它删除不可?其中有什么危害封建主义的东西?对《孟子节文》进行认真的研究,可以使我们对孟子思想的认识深入一步。 《孟子节文》极为罕见。《四库全书》未著录此书(包括“存目”),清代和私家藏书目录以及《明史·艺文志》均不著录此书。陈登原著《古今典籍聚散考》卷一《明代之禁书》一节有这样一条:“故何伟然所辑《广快书》(卷三十一)《孟子节文》条云:‘洪武二十七年翰
林学士刘三吾(按:原文“刘”误排为“形”)等奏上 征天下耆儒同校《蔡氏书传》,赐名曰《书传汇通》(按:书名有误,当为《书传会选》)。又校《孟子》一书,中间语言太峻者八十五条,除之。命自今八十五条,科试不以命题,其余百七十余条,颁之中外,俾皆诵习,名曰《孟子节文》(按:“文”误排为“义”)。二书均有版在南雍,今残缺矣。’”(陈登原:《古今典籍聚散考》,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63页)1988年书目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影印本)第一册收入《孟子节文》。下面,介绍《孟子节文》,并进行相关分析。
一 《孟子节文题辞》“题辞”,实际上是“序言”,大概是因《孟子》第一部注解书、东汉赵岐所著《孟子章句》的序言命题曰《孟子章句题辞》,故亦以“题辞”称。其主要内容是叙述删节《孟子》的理由,全文如下:《孟子》七篇,圣贤扶持名教之书。但其生于战国之世,其时诸侯方务合纵、连衡,以功利为尚,不复知有仁义。唯惠王首以礼聘至其国,彼其介于齐、楚、秦三大国之间,事多龃龉,故一见孟子,即问何以便利其国(非财利之利也)。孟子恐利源一开,非但有害仁义,且将有弑夺之祸。仁义,正论也,所答非所问矣。是以所如不合,终莫能听纳其说。及其欲为死者雪耻,非兵连祸结不可也。乃谓能行仁政,可使制挺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则益迂且远矣。台池鸟兽之乐,引文王灵台之事,善矣。《汤誓》“时日害丧”之喻,岂不太甚哉!雪宫之乐,谓贤者有此乐,宜矣。谓“人不得”即有非其上之心,又岂不太甚哉!其他,或将朝而闻命中止,或相待如草芥而见报施以仇雠,或以谏大过不听而易位,或以诸侯危社稷则变置其君,或所就三、所去三而不轻其去就于时君——固其崇高节、抗浮云之素志,抑斯类也,在当时列国诸侯,可也。若夫天下一君,四海一国,人人同一尊君亲上之心,学者或不得其扶持名教之本意,于所不当言、不当施者,概以言焉、概以施焉,则学非所学,而用非所用矣。今翰林儒臣三吾等,既请旨与征来天下耆儒同校蔡氏书传,蒙赐其名曰《书传会选》。又《孟子》一书中间词气之间抑扬太过者八十五条,其余一百七十余条,悉颁之中外校官,俾读是书者,知所本旨。自今八十五条之内(按:“八十五条”、“一百七十余条”,实际上是“八十五章”、“一百七十余章”。又按:用杨伯峻先生的《孟子译注》对照《孟子节文》,删去的当是八十九章。详见文末所附《〈孟子节文〉删、存一览表》),课试不以命题,科举不以取士。壹以圣贤中正之学为本,则高不至于抗,卑不至于谄矣。抑《孟子》一书,其有关于名教之大,如:孔子贤于尧舜,后人因其推尊尧舜而益知尊孔子之道;诸侯之礼,吾未之学,而知其所学者周天子盛时之礼,非列国诸侯所僭之礼。皆所谓扩前圣所未发者,其关世教讵小补哉!洪武二十七年十月癸酉翰林学士奉议大夫臣刘三吾等谨上。这篇“题辞”,用举例的方式说明了删除他们认为绝不能令之行于世的章节的原则——虽然是遮遮掩掩的,但经过分析,也可洞悉其删除八十五章用意之所在。下面先介绍一下刘三吾其人和朱元璋对他的重用,以及有关《孟子节文》的资料,然后再进行分析。《明史》有刘三吾传。传称“刘三吾,茶陵人,初名如孙,以字行”(按:“三吾”是此人之字),元末战乱中,“三吾避兵广西”,“明兵下广西,乃归茶陵”。洪武十八年,经茹瑺推荐,朱元璋接见刘三吾,时刘三吾已73岁。刘三吾“奏对称旨”,极得朱元璋赏识,“授左赞善,累迁翰林学士。时天下初平,典章阙略。帝锐意制作,宿儒凋谢,得三吾晚,悦之。一切礼制及三场取士法多所刊定。”《孟子节文》就是在朱元璋“锐意制作”时,起用刘三吾搞的一本书,恐怕刘三吾不是“先意承旨”(在皇帝未有表示之前,揣摩皇帝的心思提出某种建议以迎合),当是奉敕编删的。《孟子》自五代被列为经书,经宋元两朝已经400余年,特别是经南宋朱熹将《孟子》列为四书之一,《孟子》影响甚大,已普遍地深入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及某些富农、中农出身的知识分子心中。在这种情况下,要删《孟子》,且删去八十五章之多,绝非一介书生刘三吾等所能想象,所以非是朱元璋下令并且具体授意(何者删,何者不删)不可。据刘三吾的《孟子节文题辞》,删去的《孟子》八十五章“定为功令”,“课试不以命题,科举不以取士”。《明史·刘三吾传》、《明史·艺文志》均提到刘三吾编撰《书传会选》,而未提到《孟子节文》,盖因后者世间极少,编撰《明史》诸公皆不知有此书。《明史·艺文志》四书类载:“永乐中敕修《四书大全》36卷。胡广等纂。”可见永乐时,《孟子》亦与《论语》、《大学》、《中庸》“复专朱熹《四书集注》”。明成祖朱棣永乐(1403—1424),在位22年,“永乐中”约当永乐十年(1412年)或稍后。距洪武二十七年不过20年左右,《孟子节文》便没有法律效力了。时间可谓短暂。大约是一因《孟子》作为经书名声很大,删去其八十五章,遭到了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他们的能量较普通人大得多)的思想上的抵抗,发为舆论而引起了统治者的注意;二因天下大定,也可以不怕删除的那些《孟子》八十五章了。这同刘三吾的个人荣辱无关,因为他早就死了,并没有活到永乐初年。虽然删去八十五章的《孟子节文》作为法定经学教科书为时短暂,但无妨我们用以作为研究孟子思想的资料,只是在分析中特别注意到天下初定(也就是天下不够稳定)时期的朱元璋个人的心理特点,就可以避免偏颇了。据我们分析,删去的八十五章,朱元璋并没有看错,确实它们不利于巩固封建主义统治,特别不利于绝对君权的树立和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