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学中人物形象嬗变的社会历史阐释(1)(2)
2016-06-27 01:01
导读:3 灵性的思想解放的人 持续几百年之久的文艺复兴是西方近现代文艺的胚胎时期。文学成为真正近代意义上的“人学”。此时期的文学作品中对于人物的描
3 灵性的思想解放的人
持续几百年之久的文艺复兴是西方近现代文艺的胚胎时期。文学成为真正近代意义上的“人学”。此时期的文学作品中对于人物的描写从中世纪的低谷呈现出显著的跃升。文学家们大胆地表现人性解放的主题,把物质世界和人自身的价值作为文学的主要内容。他们描写人的自信、乐观以及大无畏的冒险精神,人以巨人的形象第一次顶天立地地站在神的面前(《巨人传》),歌颂具有人性特征的人的仁慈、友谊、爱情(《威尼斯商人》),人对于神的优越意识构成了这一时期作品的特色,人们意识到了自己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哈姆雷特》中所表现的是:人格是最贵重的东西,爱可以征服一切,仁慈是人间的上帝。以莎士比亚为代表的诗与喜剧洋溢着春天与生命的气息,涌动着友谊与爱情的暖流,渗透着开朗的反封建反禁欲的色彩。人可以成为无所不能的巨人,于是这一时期文学作品逐渐地勾勒出一幅赞美人的尊严、追求美与自由的黄金般灿烂的时代图画,这是对古希腊、罗马时期人文精神的继承,也是对中世纪蒙昧状态下人的僵化观念的颠覆。
4 异化的失去自我的人
从18世纪开始到19世纪的中后期,随着西方科学技术迅猛地发展,生产力的空前提高,人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阶级对立严重,贫富差距悬殊。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亦随之变化,侧重于反映人的异化和自我的缺失,最值得提及的是《人间喜剧》。巴尔扎克最先在广阔的领域里赤裸裸地揭示了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及商品等价物——金钱——对于人的迫害,并由此造成的心灵畸变。于是有了葛朗台、纽沁根、高老头、拉斯第涅等活生生的人物形象。欲望燃烧了人又毁灭了人,人的尊严与发白心灵的快乐从此消失殆尽。当传统的价值观念发生了瓦解,新的价值准则又无处可寻时,人的异化和心灵的扭曲就不可避免。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
在这一阶段里随着社会对人性的忽视,文学人物形象也随之跌入谷底,这是西方文学发展轨迹w形状中凹下的第二个最低点。
5 崇高与多元和谐的人
从20世纪中后期到当代,西方文学迎来了新的时期即上述所言的w形状的第三个高潮期。文学家们试图赋予主人公以追求光明、追求和平与和谐的崭新的人物形象。作品的主要人物大多意志坚强、追求真理、热爱自然、热爱生活,总能给读者以健康的积极向上的精神支持,比如高尔基的《鹰之歌》中的丹柯、《母亲》中的尼洛芙娜都是全新的艺术形象。海明威的《老人与海》则讲述了老人桑提亚哥与自然搏斗、勇往直前、视死如归的精神。有学者评价说,《老人与海》鲜明地体现了其独特的艺术风格。老人、孩子和一条大鱼,情节简单到了极点却抽象到了至美至纯。浪漫主义者给了自然以崇高的地位和高度的评价,这种崇尚自然的思想在史怀泽的《敬畏生命》和利奥波德的《沙乡年鉴》中渗透、发展。前者警告人类再不应该随意地毁灭生命,否则人类将与地球同时毁灭;后者则主张不仅要尊重非人类的其他生命的价值,而且还要善待非生命的河流、高山、森林与草原。《敬畏生命》于1952年获诺贝尔和平奖,史怀泽也因此被称为“非洲之子”。之后,美国的蕾切尔,卡森(1907—1964)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的著作《寂静的春天》被誉为20世纪最有影响的50本书之一,讴歌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主题。这些作品中所宣扬的思想,如“善是保存和促进生命,恶是阻碍和毁坏生命”,“生命之间是互为存在的,生命的休戚与共是世界中的大事”,“生命以其他生命为代价才可以存活下来”,至今仍然激励人们珍惜生命、追求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http://www.nseac.com)
二、西方文学中人物性格W形嬗变的原因分析
要回答西方文学中人物形象为何呈现出w形状的嬗变,就必须理解文学中的人物形象是如何塑造出来的。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来分析,各个不同时代的客观实在的艺术形象必定来自于各个时代的现实生活,是作家们的情感、思辨与其对实际生活中
政治、经济、意识形态、文化特征的理解交互作用的结果。因此,各不同时代社会经济发展的状况、意识形态对于作家心理活动的影响及创作素材的选择等必定影响着人物性格的不同走向。 共2页: 1 [2] 下一页 论文出处(作者):高红樱 张立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