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关于中国人的“流氓性”以及明代流氓阶层膨胀

2016-07-19 01:16
导读:文化论文论文,关于中国人的“流氓性”以及明代流氓阶层膨胀怎么写,格式要求,写法技巧,科教论文网展示的这篇文章是很好的参考: 近些年来,随着明代社会史研究的蓬勃发展,一些社会病态现象
近些年来,随着明代社会史研究的蓬勃发展,一些社会病态现象也受到学者们的关注,流氓问题就是其中之一。对于明代流氓的构造成份、活动方式和社会影响,王春瑜、陈宝良等学者运用丰富的史料进行了细致描述(王春瑜,1991;陈宝良,1993:153-247),大大加深了我们对于这一社会阶层的了解和认识。《社会学研究》2000年第2期和第5期刊载了王毅先生的长篇论文《明代流氓文化的恶性膨胀与专制政体的关系及其对国民心理的影响――通过明代后期世态小说的内容对社会史的考察》(下称“王文”),该文的目标显然不仅仅是为明代流氓史增添一些文学性的事例,而是试图探究“中国流氓文化”的发展根源以及此种文化对中国人的心理和性格的深刻影响。作者提出的问题是十分重要而且颇有趣味的,但作者对问题的某些解说却使笔者感到有些疑惑,特提出来加以简略讨论,以就教于王毅先生和学界同仁。关于流氓文化与中国国民性问题首先就“流氓”的概念问题谈一点看法。在社会生活中,什么样的人算是“流氓”,恐怕是见仁见智,难衷一是。陈宝良曾对“流氓”的定义问题进行分疏,认为“流氓”有广狭二义,广义上的“流氓”泛指“无业游民”,狭义上的“流氓”则专指不务正业、为非作歹的人。可见,“流氓”的队伍虽然成份庞杂,大体上还是有其可以辨识的共同特征的。土匪、游丐、习拳舞棒者、帮会人员、纨裤子弟、帮闲之类的形形色色的人物,虽大多带有流氓气,但与正牌流氓还是有一定区别的(陈宝良,1993:2、32-37);至于将政坛上的背信弃义、心狠手辣、蝇营狗苟一类的人物称为“政治流氓”,将无行文人称为“文痞”,甚至将“奸商”也视同流氓等等,则更是对“流氓”概念的扩展和延伸。笔者认为,在对流氓问题进行专门性的学术讨论时,最好不要把“流氓”的范围推衍得过于宽广,否则就会出现“泛流氓化”的倾向。王文将官场上的贪赃枉法、谄事上司以及商业交易中的欺诈一概都视之为流氓行为,概念使用就略显泛化。当然,王文将“流氓”概念加以泛化,并非是对词语的滥用,而是有意识的,目的是凸显和强调流氓因素在中国社会文化构成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王文认为,“流氓文化在国民性格中的植根,是中国传统社会(特别是明清社会)遗留给以后的国人最主要的文化遗产之一,它给中国后来命运带来的惨痛和‘走出中世纪’进程的阻力之大,也许怎样估计都不过分”。可见,王文是将“流氓文化”上升到“国民性”的高度加以研究的,它试图告诉人们,“流氓性”早已弥漫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并深深地植根于国民心理之中,近代中国之所以落后挨打,中国之所以在现代化的道路上步履蹒跚,在很大程度上都要归罪于中国人的这种“病态国民性”。王文的这种研究方法和结论,令人颇有似曾相识之感。在整个20世纪,中国的“国民性”(或曰“文化精神”、“国民心理”等等)一直是备受关注的焦点问题,人们或是为了寻找中国落后的病根,或是为了探求民族复兴的契机,纷纷给中国人的精神状态把脉定性,所得结论五花八门。一位学者在阅读了一本汇集了有关中国国民性的各种观点的资料集(沙莲香主编,1989)后,不免感慨系之:“中国人居然既被说成‘诚实’的,又被说成‘说谎’的,既被说成‘中庸’的,又被说成‘极端’的,既被说成‘智慧’的,又被说成‘愚昧’的,既被说成‘知足’的,又被说成‘贪婪’的,既被说成‘平和’的,又被说成‘残虐’的,既被说成‘省俭撙节’的,又被说成‘好色逸乐’的,既被说成‘富有商才’的,又被说成‘非功利主义’的……”(刘东,1997:119)这些议论基本上都是有感而发的情绪宣泄,普遍存在着攻其一点(或颂其一点)不及其余的问题,甚至同一个人在不同场合对中国国民性的概括也会大相径庭。必须说明,笔者发出上述议论,并非认为不应该研究“国民性”,而是希望这类研究能够建立在更加坚实的资料基础和更加严密的逻辑推理之上,否则所得结论便不过是一种感情发露。笔者从王文中所得印象便是如此。王文的基本观点是认为中国国民心理中存在着根深蒂固的“流氓性”,而造成流氓文化蔓延的根本原因和动力则是中国的极端专制主义政体。的确,中国存在着不断趋于强化的君主专制政体,社会上也始终存在着为数众多的流氓,但这两种同时并存的现象之间是否一定存在着因果关系或高度的正相关性,还需要从事实和理论的层面加以证实和分析。王文引用了一些西方思想家的观点,如舍勒认为“就整个人类而言,将‘狡诈’、‘机智’、‘工于心计’的生活方式发展到无以复加的,总是那些内心最为恐惧,最为压抑的民族”;赖希认为专制政体会造成“权威主义性格”,即底层人物的心理具有相反相成的两个基本的侧面,一面是对政治权威的畏惧,由此导致对自我个性的强烈抑制,另一面是对专制权威的渴望,希望通过获得和加盟于专制权威而改变自己的地位和命运。显然,王文若想用这些理论印证自己的看法,还需要若干环节的逻辑推论。比如,“权威主义性格”是否等同于“流氓心理”,或者一定会造成“流氓心理”?“专制体制”下的传统中国人是否真得比“民主体制”下的西方人更“狡诈”、“机智”、“工于心计”?王文还引用了法国思想家孟德斯鸠关于“中国人的生活完全以礼为指南,但他们却是地球上最会骗人的民族”(孟德斯鸠,1987:316)的说法,认为孟氏深刻指出了中国传统政治体制中的专制性与国民的流氓性格之间具有某种必然的联系。实际上,孟氏对中国并无多少了解,他只是根据来华的欧洲商人所谓的中国人在贸易中盛行欺诈的报道,就得出了中国人“是地球上最会骗人的民族”的结论;而当时在华时间更久的传教士与商人的看法并不完全相同,他们认为中国政体的指导原则“是畏惧、荣誉和品德兼而有之”,但孟氏不予采信。另一位法国思想家魁奈就认为孟氏的大胆推测都是“似是而非的推论”,他认为即使中国的外贸商人确有欺诈行为,也不能据此推论中国人的品德:“用欧洲商人的叙述来反对传教士的报道,这是冒险的作法,因为欧洲商人不愿告诉我们,他们与之做生意的中国采取欺诈手段,是否为一种报复行为。”“如果孟德斯鸠先生想要探究的恰好是中国人的品德,那末仅仅对从事于外贸的商人的品德加以评论,这是一个公正的分析吗?”(魁奈,1992:93-94)当然,孟德斯鸠和魁奈都不是中国文化方面的专家,他们对中国政体和中国人品德的贬与褒,其实都是根据自己的政治理念和思想体系作出的悬揣之论,我们切莫过于当真,更不可为了印证自己的观点而为拔高之论。王文并没有将中国的“流氓文化”放到比较文化的视野中进行观照;但是,要证明专制政体与流氓文化之间具有必然的联系,恐怕还是应该看看不存在专制集权体制的社会文化中是否也有流氓群体存在。历史文献告诉我们,中世纪的西方社会中也是不缺乏流氓这种社会角色的。法国年鉴学派史学家雅克·勒戈夫在介绍中世纪的欧洲城市时曾谈到,“到了中世纪后期,‘城市群氓’经常能遇到。这个懈怠和犯罪的阶层有它自己的组织和专门的隐语,有它的丑恶,有时也有它的迷人之处”(奇波拉主编,1988:76)。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到“流氓无产阶级”,认为“流氓无产阶级是旧社会最下层中消极的腐化的部分,他们有时也被无产阶级革命卷到运动中来,但是,由于他们的整个生活状况,他们更甘心于被人收买,去干反动的勾当”(马克思、恩格斯,1972:262)。王文谈到的依附于专制权力体系和权力社会体系、以欺诈钻营为生的宋明时代的流氓,与马克思、恩格斯谈到的以“好勇斗狠”、“懒散怠惰”为特点的“流氓无产阶级”,在表现形式上或许有所不同,本质上恐怕没有太大差别。事实上,即使在绝不能称之为“专制集权体制”的现代美国,也有大量流氓活动于街头。20世纪30年代怀特对一座美国城市中的意大利侨民社区进行了细致调查,并撰写了一部有名的学术著作,其中就专辟一章讨论了“非法团伙活动的社会结构”(怀特,1994:第4章)。因此,流氓绝不是专制集权体制的特产。如果因为中国传统社会中存在流氓,就断言专制政体与流氓文化之间存有必然联系,那么,当然也可以根据西方社会中也存在流氓的事实,断言西方的政治体制与流氓文化之间也存有必然联系。这样的推论恐怕没有多少实际意义,倒不如研究一下“流氓”在不同的社会文化中的存在形态和活动方式的差异更有价值。为了证实“流氓性”在国民心理中的根深蒂固,王文举出了秦始皇、董卓(按:王文称董为“专制帝王”,不确,董并未做过皇帝)、曹操、苏峻、桓康等以凶残暴虐著称于世的人物被奉为神明,以及民间信仰中有诸如“蒋神”、“五通神”、“泰山三郎”、“草鞋四相公”一类的品德恶劣、流氓成性的神灵的现象,用以说明“由于传统社会中专制权威巨大威慑力量对国民信仰心理的长期作用”,“与专制权力的膨胀结合在一起的流氓性,可以非常直接方便地转化成为国民心目中崇高的神权和神性”。这种说法也有似是而非之处。中国宗教的特点之一,就是一直保持了“巫教”的因素和特征,民间信仰的神灵多不胜数,来源复杂,生前行为乖张或死亡情形异常的人物容易转化为神灵,甚至许多动物和无生命的物件(如蛇、黄鼠狼、狐狸、树木、石头等)也成为民间供奉的对象,因而不能因为有一些流氓型人物死后成为神灵或某些神灵带有流氓性,就断言国民有崇拜流氓的心理。事实上,在庞大的神灵队伍中,由流氓人物转化而来或带有流氓性的神灵所占比例很小,而且对这些神灵的崇拜还常常被视为“淫祀”而遭到士大夫的指责和取缔。此外,凶残暴虐或品德不端的人物转化为神灵,中古以前还时有所见,但宋代以后,也就是王文所说的流氓文化恶性膨胀的时代,随着儒家教化在基层社会的开展,此类现象相对来说反而更少见一些。如果要证实流氓神崇拜与国民心理之间具有直接的对应关系,似需要对上述现象作一些解释。共2页: 1 [2] 下一页 论文出处(作者):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四教合一,中国饮食思想的源头
上一篇:太一生水与明堂制度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