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中国的10部小说(1)
2016-08-05 01:09
导读:文化论文论文,2001年中国的10部小说(1)论文样本,在线游览或下载,科教论文网海量论文供你参考:
新年将至,清点一年的收获自是人情之常。但谈论2001年的长篇小
新年将至,清点一年的收获自是人情之常。但谈论2001年的长篇小说对我来说是异常困难的。一方面,中国和世界的现实发生着比起小说更为惊心动魄的变化和发展,每天逼近我们的真实似乎远比虚构的世界更为戏剧化。在我们的想象力不可企及之处,世界时刻在激发我们的震惊和引起我们的反思。间不容发的真实的变化淹没了想象的世界。我们还会一如既往地专注于阅读小说吗?另一方面,大量的小说的出版也造成了阅读的困境,即使是专业的批评者也难免淹没在文字的海洋之中,找不到方向。几乎每一本小说都有自己的专心致志的读者(起码我们可以确信作者都是自己作品的读者),而每一本小说都有自己存在的理由。我的判断和选择只能来自一个最为简单也最为武断的理由:我遇到了什么?因此,这件选出十部作品加以评点的应景工作也变得格外勉强,我只能在我的有限的阅读中选择我感兴趣的作品。这些选择是一系列个人的偏见和短视的结果,它的挂一漏万和自以为是只是说明了我的片面性。表面上是“我”选择了十部作品,实际上,是十部作品揭示了我的局限何在。不过好在小说家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能够超越限制,创造新的可能。我只能说,这些小说在此时此刻留下了自己的痕迹,它们显示了中国的一个侧面,是中国的想象力仍然活跃的见证。我也只是通过这简短的评述表达我对于小说的关切,毕竟文学的世界中有许多迷入的东西,我们应该不要忘记拿起书。
最后我要说,这里的排名不分先后。
一、《檀香刑》 (莫言)
这仍然是莫言式的放纵而诡异的作品。仍然是奔涌的语言瀑布,依然是有关“高密东北乡”的传奇,莫言将焦点集中在一个世纪之前的那个世纪之交,他仍然一如既往地关切暴力,他仍然有惊人的对于酷刑的想象力,这部小说对于酷刑的异常细致的描写始终将读者置于一种惊怵之中。这部小说似乎是对于中国历史的另外一个起点的格外戏剧化的描述。莫言把一份民间故事式的粗犷和放肆留给了中国“现代”的起点,这里混含了欲望、恐怖和混乱。他的追问的焦点仍然是“现代性”与中国。莫言重新审视了“高密东北乡”初次与现代相遇的奇观。一个农耕社会的那些来自传说和神话的想象力一旦和“现代”相遇,一切就变得格外不可思议。在“全球化”取代“现代化”变成中国的中心观念的今天,莫言回到“现代”的源头,审视它“发生”的那一刻的种种不可思议之处,其实让我们对于“现代性”有了另一份观照。我们不得不从莫言的那些稀奇古怪的事情开始重新思考。它揭示了我们从现代历史的悲情中走出的可能。
本文来自中国科教评价网 这本书在市场上的成功无疑说明莫言与当下流行的中产阶级的“优雅”的格格不入的汪洋恣肆仍然可以吸引读者。《檀香刑》有一种不驯服的“野性”,这对于当下的那些品味细腻的读者是难得的挑衅,也勾起了他们的一种超出自己平淡无奇生活的兴趣。但在《檀香刑》中莫言太沉迷于他的想象力了,那种没有节制的奔放是莫言的不可替代的特点,但似乎也是他的局限。在无数次惊叹莫言的想象能力之后,我们似乎也有一丝疲惫。
二、《蒙面之城》 (宁肯)
这是标志了网络文学的能量的作品,这是关于成长和漂泊的小说。我们在这里好像看到了少年维特式的浪漫的想象。少年马格探究自己生命的秘密和他在中国的漫游是一个异常瑰丽的故事。在这里,北京、秦岭、西藏和深圳都是一些梦想中的地点,马格的漫游的历程充满了诗意和幻想,他对于世界的观察的角度也非常特殊,这些地点其实隐喻式地呈现了当下中国生活的不同方面。马格的浪漫在于他对于今天的个人力争上游的中产阶级价值观的无视。他渴望一种另外的生活,一种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之外的选择。而这渴望其实也存在于我们的心底,但我们都不是马格,都没有能力改变生活的轨道,但我们依然渴望。这本书触动我们的是我们“没有走的那条路”具有的无限的可能性,它激发我们对于生活的另类的可能性的期望和想象。这本书正好和所谓“七十年代出生”的作家的写作相反,那些作家逼真地表现了当下中国都市年轻人的个人奋斗的欲望和挣扎,而马格的故事则告诉你不要忘记诗意和灵魂。它的成功说明陷在全球化和市场化的新生活经验中的“新”中产阶级的另外的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