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研究综述(1)(2)
2016-08-06 01:01
导读:尹虎彬《口头传统与互联网时代——21世纪中国口头传统研究的走向》(4)认为,口头传统与电子技术的结合,将是21世纪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尤其是口头文学
尹虎彬《口头传统与互联网时代——21世纪中国口头传统研究的走向》(4)认为,口头传统与电子技术的结合,将是21世纪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尤其是口头文学研究的必然趋势。以美国帕里-洛德学说为标志的科学方法,已经为这种可能性提供了证明。但帕里-洛德口头程式理论也带有一定的局限性,它大都运用在毫无背景的书面史诗的研究上,强调文本而忽略演唱背景,其研究对象仍局限于西方主要语言传统,对东方尤其是中国各民族活形态的口头文学的研究甚少。我国是一个民间文艺学传统深厚的国度,我们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亟需向系统化、科学化、国际化迈进。我国史诗研究理论思考相对比较薄弱,不少学者以书面文学的方法来研究活态史诗,不免走入误区。我们应以科学的方法为指导,从基本概念入手,在前人学术成果的基础上建立中国特色的口头诗学理论。我们的史诗艺人研究、传承研究、演唱研究、文本分析等,尚没有完全纳入规范化的轨道。 二、史诗研究 这一年史诗学界比较引人注目的是两种不同形式的藏文《格萨尔》说唱本的出版及相关的讨论。2000年12月1日,“藏文《格萨尔》精选本前四卷出版座谈会”在北京的人民大会堂举行。2001年12月,登载精选本课题组有关说明及学者有关评论的《耕耘与收获》出版。书中精选本课题组所撰《藏文〈格萨尔〉精选本编纂工作的基本原则和实施细则》谈到:“这套精选本拟以扎巴老人的说唱本为基本框架,同时参考桑珠、才让旺堆、玉梅和其他优秀艺人的说唱本,尽可能吸收各种唱本和刻本、抄本的优点和长处。”“总的原则是:择优选粹,取其精华,只选不创,只删不增,只编不改,尽可能保持《格萨尔》的原始风貌,使文学性和学术性达到高度的、和谐的统一。”(5)
中国大学排名 与此同时,2001年7月6日,《格萨尔》艺人桑珠说唱本首发式在拉萨举行。桑珠本课题组计划在5—8年内将45部说唱本出齐,“填补迄今国内外尚无一套完全忠实记录艺人说唱的《格萨尔》史诗版本的空白”。桑珠本课题组相信,“具有重大学术价值的桑珠说唱本的出版,将为史诗研究界提供弥足珍贵的资料,不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6)两种形式哪一种更有价值,也许要等待历史的检验。
史诗研究专著有仁钦道尔吉的《蒙古英雄史诗源流》(7)。全书分上下两编。上编主要进行理论阐述,有绪论、总论、起源论、发展论;下编主要是文本论,分析英雄史诗中的各种类型。该书着重探讨了史诗的起源和形成、发展等理论问题,如在“起源论”里,作者分析了前人的有关论述,并从史诗文本及其产生的背景入手,论证了史诗起源的多元性,指出原始萨满教世界观和萨满教文献、早期口头创作、原始社会的现实生活和风俗以及口头诗人的成熟是史诗产生的重要因素。这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作者所提出的较全面的看法和新的见解。
史诗研究的文章仍以三大史诗的探讨为主。尊胜《格萨尔史诗的源头及其历史内涵》(8)从社会学的角度探讨了藏族史诗《格萨尔》的起源等问题。作者认为,史诗以格萨尔为中心,纵向追溯了祖先“董”氏族的渊源和传承,横向铺叙了格萨尔一生的丰功伟绩,每个故事在这个坐标中都有适当的位置。史诗的核心内容讲述从“董”氏族到岭部落的衍变过程,史诗提供的这些发展线索能从历史典籍中得到证实。因此可以确信,“岭”部落、“岭·格萨尔”在藏族历史上实有其事,而不是民间艺人编造出来的。关于史诗产生的年代,经过与藏族最早的《玛桑故事》的比较研究证明,它们至少在止贡赞普时代已初具雏形,并在民间广为流传。因此可以推断,格萨尔史诗在藏族民间流传有2000年的历史。格萨尔史诗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受到藏传佛教的歪曲和篡改,研究、欣赏格萨尔史诗必须拨开宗教的迷雾,寻找出格萨尔的原型。
(转载自http://www.NSEAC.com中国科教评价网)
王佑夫《歌唱生命》(9)对《江格尔》的主题提出新的看法,认为《江格尔》思想的核心是生命意识。文章从生命来源、生命价值以及如何对待生命等三个方面作了论述。张越《瑕瑜互见多版互补》(10)从内容与人物、情节与叙事、文学与诗味三个方面,比较了史诗《江格尔》三种汉译本。在严格地挑选、引证和细致地比较分析中,对三种译本的优点和缺点进行了多侧面的观照与评价;对译文优劣的标准,也依据三译本的具体实际进行了理论的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