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艺术创造到文化工业(1)(2)
2016-09-12 01:09
导读:二、精神产品生产的资本化:文化工业 其实,工业生产和资本运作带来的并不只是对艺术创造的异化,在更广阔的范围上说,作为人的自由自觉的生命活
二、精神产品生产的资本化:文化工业
其实,工业生产和资本运作带来的并不只是对艺术创造的异化,在更广阔的范围上说,作为人的自由自觉的生命活动之一的精神产品生产也被资本主义制度所异化,资本化的精神产品生产转化成为文化工业,并愈加形成了巨大的规模和影响力。“文化工业”(cultureindustry)这个术语是在《启蒙辩证法》这本书中首先使用的,阿多诺后来在《文化工业再思考》(1967)中如此解释了他们使用“文化工业”的动机:“在我们的草稿里,我们使用的是‘大众文化’(massculture),后来我们用‘文化工业’取代了那个表述旨在从一开始就有别于和大众文化概念拥护者相一致的解释:即认为它不过是某种类似文化的东西,自发地产生于大众本身,是通俗艺术的当代形式,‘文化工业’必须与上述说法严加区分,‘文化工业’把古老的东西与熟悉的东西溶铸成一种新质(anewquality)。在其所有的分支中,那些特意为大众消费生产出来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那种消费性质的产品,或多或少是按照计划炮制出来的。”
文化工业的各个分支在结构上是相似的,或至少能彼此适应,它们将自己组合成了一个天衣无缝的系统。这种局面之所以能够成为可能,是因为当代技术的力量以及经济与行政上的集中。文化工业别有用心地自上而下整合它的消费者,它把分离了数千年的高雅艺术与低俗艺术强行聚合在一块,结果使双方都深受其害。高雅艺术的严肃性由于对其效果的投机追求而遭到毁坏;低俗艺术的严肃性因为强加于它内在固有的反叛性之上的文明化管制而消失殆尽。而这种反叛性在社会控制尚未形成总体化的时期即已存在。因此,尽管文化工业无疑会考虑到千百万人被诱导的意识和无意识状况,但是大众绝不是首要的,而是次要的,他们是被算计的对象,是机器的附件。消费者不是上帝不是消费的主体,而是消费的客体。 共2页: 1 [2] 下一页 论文出处(作者):苗枝文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发布)
印美文化与两国21世纪外交
严复和梁启超宪政思想的几点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