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大众传媒与文艺新变(1)

2016-09-09 01:09
导读:文化论文论文,大众传媒与文艺新变(1)应该怎么写,有什么格式要求,科教论文网提供的这篇文章是一个很好的范例: 大众传媒与文艺生态 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以先进科技手段为基
大众传媒与文艺生态 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以先进科技手段为基础、大众传媒和现代市场联姻的时代。传媒、市场、科技,当代世界三大强势元素纠合一体,交叉覆盖,在人类的头顶笼罩了一层传播文化网膜,造成了一种比实态真实还要强大的拟态真实。文艺家和他们的作品如果不通过传媒,不构成传媒现象的一部分,不进入拟态真实的天空,已经很难与民众、社会见面。文艺的作者、传者和受者,都只有经由传播文化网膜的折射才能确证自身的存在,不在网者即不在场。 大众传媒的拟态文化膜,会引发文艺生态和文艺生产、传播、接受方式大幅度的整合和构建。传统的传播手段,如印刷出版、演出展览、影视发行,本来便是通过文化市场运作的,现在纷纷整合自身,搭载或纳入现代大众传播网络。文艺原有的生态环境,如艺术生产环境——艺术创作和艺术家的精神空间、社会环境和生存条件,以及各文艺门类之间的生态平衡;艺术传播环境——传播手段的现代化、传播机制的科学化、传播产业的规模化;艺术接受环境——观众读者的数量、质量与爱好,消费能力和稳定程度等等,无一不受到大众传播网膜深刻的影响和改造。 总的看,当代大众传媒使文艺生态进入自为的市场调节,出现了更为丰富多彩、动态平衡、良性循环的新局面,却也有种种偏斜。大众传播和文化市场合谋,制造一波波欣赏和营销的热点,用眼球机制亦即利益机制诱使文艺家去写什么、怎样写、用什么样式写、迎合什么情趣,从而改造文艺的生态。你不这样,不通过无处不在、无孔不入的传播网膜,便会失去传播、营销高地,失去社会空间和利润空间。没有传媒虚拟态的认可,真实态的你便将淘汰出局。要警惕文艺迎合传媒,传媒取悦市场,市场追逐利润这样一条生态链的出现。   大众传媒与文艺走向 大众传媒的价值在“眼球”,目标在利润,必然会催生以市场为主体的大众文艺的强劲崛起。娱乐文艺、网络文艺、手机文艺、视听文艺、休闲文艺、无厘头的戏说“恶搞”文艺,以及种种名目繁多的、具有广泛大众性和强烈行动感的文艺,出尽风头。大众文艺的价值观对整个文艺、整个社会审美和文化心理的影响,也是势头方盛。而高雅的、思考的、深虑而具有悲剧感的、用于陶冶和文化积淀的文艺,则日益边缘化。传统的文艺形态正在更新,比如为了好看易传,出现了戏剧、歌舞、杂技和现代舞台科技多样式的渗透组合,音乐剧、人偶剧、杂技芭蕾、小剧场艺术应运而生。 大众传播的当下性和即时性,使文艺对心灵美学的重视,转向倚重眼睛和耳朵的美感和快感。大众审美的日常形象被夸张的视觉化、听觉化了,成为凌驾于心灵体验、精神追索之上的视听性存在。赏心被悦目、悦耳替代,读图时代来到。“美丽”不在心灵,而成为画在美女浓妆上的媚态;“诗意的栖居”也不再是精神的栖居,而成为别墅的代称。审美被物化,被悉心经营和强化的色彩、构图、光影等可视的物象所替代。这种由视听表达与视听满足所构筑的美学现实,颠覆了注重非功利要求的传统美学,营造了一种更具官能诱惑力的实用美学,使追求感官享乐有了理性说法。 当代大众传媒还给文艺带来其他一些新的质地和因素。比如,文化价值坐标由过去的政治认同、社会认同、群体认同,已经大幅度转向媒体认同、眼球认同、市场认同。现在传媒对文艺生产、传播和接受过程的作秀炫示,远甚于对艺术成果、艺术质量的科学评断。传媒在文娱报道中走马灯似地导演了各式各样的热点、冰点、亮点、黑点、晦点、黄点、拐点,组织了庞大的娱乐“哄客”群体。他们制造偶象,又以“呕像”取代偶像,以“愚乐”取代娱乐。一切都为的是吸引眼球,以带来丰厚的广告效应和经济回报。 文艺的潜在人称、心理人称,上世纪80年代经由了“我们”到“我”的内在转化,即社会价值坐标由群体认同转向个体自足,审美价值坐标由仪态万方转向放浪形骸。现在,又开始了从“我”向“我们”转化的新动向,即个性的前卫的“我”的艺术,经由大众传播的辐射宣扬,得到粉丝族群乃至全社会的认同,转化为“我们”的即大众的艺术,大面积向市场向社会铺盖。 现代市场使经济日益一体化,大众传媒则力图将精神一体化。我们看到,文艺的欣赏群体在生活中常常组合成各种族类,引发各种文化思潮甚至社会行为,诸如粉丝团、网虫、e族和短信强迫症患者群之类。他们未必是审美知音的聚合体,主要是找乐族的俱乐部,有时还有可能构成社会思想和情绪的潜阶层。而这种物质和文化消费方式的区隔系统,极容易转化为一种身份指认系统,形成族群等级,甚至潜在的社会阶层。事实上,这种以文化消费档次和文化价值观念划分社会阶层的新动向,在现实生活中是早都有了苗头。共2页: 1 [2] 下一页 论文出处(作者):

大学排名


文艺评论和媒体文艺传播现状与对策
上一篇:北方民族马术(1)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