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红楼梦》深得《金瓶梅》之“壸奥”(1)(3)
2016-09-16 01:18
导读:在第四十六回中,贾赦欲要贾母的贴身丫鬟鸳鸯为小妾贾母非常生气,怪凤姐没有提醒她。 这时的凤姐笑道:“我倒不派老太太的不是,老太太倒派上我
在第四十六回中,贾赦欲要贾母的贴身丫鬟鸳鸯为小妾贾母非常生气,怪凤姐没有提醒她。
这时的凤姐笑道:“我倒不派老太太的不是,老太太倒派上我的了。”贾母听了与众人都笑道:“这也奇了,倒是听听这不是。”凤姐笑道:“谁叫老太太会调理人,调理得水葱似的,怎么怨的人要,我幸亏是孙媳妇,要是孙子,我早要了,还等到着会子呢。”
表面上是“派老太太的不是”,实际上是用“不是”反衬、颂扬贾母能干,“会调理人”。说的如此乖巧,又得体,本来贾母生气,气氛又紧张,凤姐一席话不仅活跃了气氛,又讨了老太太欢心。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
凤姐还很善于用精明的头脑来协调各种矛盾,这在平时的生活中就能看出。例如:(第二十回中)
奶娘李麽麽排揎袭人,大哭大闹大骂,众人都束手无策,,凤姐赶来,拉了她,笑道:“好妈妈,别生气。大节下,老太太才欢喜了一日,你是老人家,别人高声,你还要管他们呢,难道你反不知道规矩了,在这里嚷起来叫老太太生气不成?你只说谁不好,我替你打他,我家里烧的滚热的野鸡,快来跟我吃去。”
这一段话说的李麽麽“脚不沾地”的跟着走了。王熙凤用抬举、奉承的语言机巧的拿贾母来镇压李麽麽,一段“比刀还尖”的话,却似热心热肠,尖中有圆,寓圆于尖中。[1] 潘金莲和王熙凤在性格上相似的自私自利,相同的阴险狠毒,相通的聪明机敏。是我们所见到的《金瓶梅》和《红楼梦》所塑造的人物中最为相似的两个人物。然而,她们还是有所不同。两部作品由于作者本人文化程度的不同,以及写作故事背景的差异造成了两部作品在风格上的迥异。但是两部作品并不是没有关联的。
下面我们就通过分析作者在塑造这两个人物所采用的手法以及语言的运用来透析《红楼梦》对《金瓶梅》的继承和发展。
(转载自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二)
《 金瓶梅》塑造人物形象时,既充分得展示人物个性的主要方面,又不忽略人物个性的次要方面,把人物写的血肉丰满。如潘金莲对待武大和丫头秋菊是那样的狠毒凶残;对其母潘老老是那样的冷酷无情;对李瓶儿是那样的嫉妒刻薄;对西门庆又是那样的献媚无耻。这些无疑是她的性格的主要方面。但她又是一个心直口快的人,往往别人明知的事,她却直楞楞的捅出来。所以孟玉楼说她是“一个有口没有心的货子”;奶子如说:“五娘嘴头子厉害,倒也没有什么心。”这些描写符合生活的本来面貌,切合人物的性格特征。这也是她性格的次要方面.作者这样写潘金莲就让读者感觉到这是一个丰满、生动的形象.
《红楼梦》也十分注意这一点。例如:对待王熙凤这个人物,作者就没有一杆子打翻一船人,并没有把她写成一个十足的坏人。凤姐对下人和弱者固然残忍、凶暴,但这是她的阶级本性决定的,处在她的那个位置上的人所固有的.可是她在照顾宝玉和黛玉诸姐妹时,是那样的趣味盎然、妙趣横生、诙谐可爱;当她侍奉贾母时,应酬王夫人时又的那样的聪明伶俐、讨人喜欢。作者对她既憎恶,又爱慕;既同情,又惋惜。《红楼梦》的读者也无不恨凤姐,骂凤姐,不见凤姐又想凤姐。这两种心理说明凤姐性格的复杂,也真正的体现了《红楼梦》对《金瓶梅》的继承。
下面我们就作者塑造人物时的细节描写来看两部作品有什么不同。 共2页: 1 [2] 下一页 论文出处(作者):
《金瓶梅》与《红楼梦》中小丫鬟形象比较
批评与创作的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