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格律诗史纲(上)(1)
2016-09-29 02:14
导读:文化论文论文,现代格律诗史纲(上)(1)样式参考,免费教你怎么写,格式要求,科教论文网提供的这篇文章不错:
前言 艺术,产生于约束,死于自由。 无规矩不成方圆。
前言 艺术,产生于约束,死于自由。 无规矩不成方圆。 方之为方,是它约束于等长的边;圆之为圆,是它约束于等长的径。诗之为诗,是它约束于别于小说散文的特有的语言组织形式。 现代格律诗是现代诗歌发展中的一个诗歌流派。它特别注重诗歌具有完美的艺术形式,追求诗歌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的有机统一。 追求诗歌的格律,不是复古,而是对我过诗歌民族形式的发展和创新。 从诗歌的历史发展来看,只有流派纷呈,诗坛才会呈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从诗歌的生存机制来看,现代格律诗积极探索诗的发展规律,积极追求诗的完美的艺术形式。所以,必须剔除所有的错误认识与偏见,给予现代格律诗应有的历史地位,给予它的产生与作用以正确的评析。 写现代格律诗,无异于戴着镣铐跳舞。 闻一多先生说:“越是有魄力的作家,越是要戴着镣铐跳舞才跳得痛快,跳得好,只有不会跳舞的才怪脚镣碍事,只有不会作诗的人才会觉得格律的束缚,对于不会作诗的人,格律是表现的障碍物,对于一个作家,格律便成了表现的利器。 我们应该给现代格律以生存的权力,同时它自身也能够茁壮地成长。我们也不能仅仅把现代格律诗当做一个文学流派来看待。它作为一种和自由诗相对立的诗派,既有它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原因和社会意义,有作为一种文学实践,甚至对将来的诗坛都将产生深刻的影响。 现代诗歌的健康发展绝对少不了新诗格律的营养。 一、诗界革命是自由体诗的起源 自由体诗和格律体诗同属诗的范畴,但自由体诗则侧重于感情的抒发,因此,便不可避免地会忽视诗歌的艺术性,使得内容和形式割裂开来。 作为统治诗坛近一个世纪的自由体诗,要追寻其起源似乎是很艰难的。早在盛唐时期,李白、杜甫等擅长的排律便是不甘律绝的词章束缚,应运而生的。但仍然没有脱离诗的对仗韵律等格式,只能作为一种诗体来看待。近代自由体诗的兴起,并在文坛上有着深远影响意义的,要算十九世纪末资产阶级改良派和革命民主派所提倡的“诗界革命”了,它主张黄遵宪式的“我手写我口”,政治挂帅,艺术第二,又一次打破了律绝的束缚。随着资产阶级革命的失败,这种主张也逐渐销声匿迹了。“但对于民间的新诗运动,在观念上,不在方法上,却给予了很大的影响”(朱自清语)。本世纪二十年代初,新文化运动轰轰烈烈,以郭沫若为首又打起新诗自由化的大旗,大力倡导写自由体诗。郭沫若曾经说过:“我感觉旧诗是镣铐,新诗也是镣铐,。。。。。。我愿意打破一切诗的形式写我自己够味的东西。”诗集《女神》、《星空》集中实践了诗人的诗歌主张,奠定了自由体诗的基础。继郭沫若之后,自由体诗这块园地犹如雨后的田野,立即呈现初蓬勃的生机。伴随着艾青、臧克家、邵燕祥等优秀诗人的出现,自由体诗也蜂涌而出,并且不乏佳作。 首先,具有决定性的两次自由体诗的崛起,是同根同源,同出一脉的,“诗界革命”是文坛上的一次革命,和它同时产生的还有“小说革命”。“诗界革命”是宗旨在于要打破当时的诗坛犹如一潭死水般的僵化风气,突破诗歌死格律的框框,恢复诗坛生机。鉴于当时诗坛状况,“诗界革命”十分必要。然而,语言不改革,“诗界革命”就不可能彻底进行;不恢复白话,诗歌就永远跳不出文言的框子。“因为这二十年的文人所做的文学都是死的,都是用已经死了的语言文字做的。死文字决不能产生活文学”(胡适语)。所以,二十年代自由体诗的兴起,可以说是“诗界革命”的继续的发展。 二十年代的中国,深受三座大山的压迫,中国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积郁了火山一样的愤怒,“不在沉默中爆发,便在沉默中灭亡”(鲁迅语)。另一层原因,由于人们被旧的格律束缚太久,急需打破格律而畅所欲言,且又有胡适、刘半农等倡导的白话诗的兴起,白话文渐渐趋于成熟,具有了自己的比较完整的理论,所以,人们书写白话诗(也称新诗),写自由体诗。 新诗的兴起,标志着资产阶级“诗界革命”的胜利完成。 其次,自由体诗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在文坛上站稳脚跟之后,它自身的弱点也明显地暴露出来。由于自由体诗以注重感情的流淌为重,忽略于诗歌的艺术表现形式,于是常常不可避免地流于粗糙。它面临的一个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如何提高诗歌的艺术性。 二、格律化是自由体诗发展的趋势 诗歌、音乐、舞蹈是孪生姐妹。诗歌从她诞生的那一天起,就和音乐、舞蹈结下了不解之缘。后来,发展到唐诗、宋词、元曲,诗歌与音乐简直融为一体。《诗经》云:“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尚书。虞书舜典》中也有“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之说,都阐明了诗歌与音乐的特殊关系。根据诗歌与音乐的特点,要提高诗歌的艺术性(当然也包括自由体诗),就必须从语言凝练、节奏鲜明、韵律和谐三方面来考虑。实际上,早在二十年代,白话诗草创时期,新诗提倡者刘半农就已经注意到了。他的《相隔一层纸》和《教我如何不想她》等诗都是具体的尝试。
(科教作文网 zw.nseac.com整理)
屋子外躺着一个叫花子, 咬紧了牙齿对着北风喊“要死”! 可怜屋里与屋外, 相隔只有一层薄纸! --------刘半农 《相隔一层纸》 这首诗在形式上明显打破了古典诗词的五七言的格律,运用了口语入诗,这在诗歌的创新上是一个无可比拟的贡献,何况又是在新诗草创之初。节奏虽然没有什么规律可寻,但我们读来却感到非常自然。全诗共用两韵,上节为合口呼,下节为齐齿呼,成分体现了刘半农作为音韵学家在“破坏旧韵,建设新韵”、讲究音节上的主张。 月光恋爱着海洋, 海洋恋爱着月光, 啊! 这般密也似的银夜, 教我如何不想她? -------刘半农《教我如何不想她》 全诗共分五节,无论在意境的创造上,还是在新诗的诸要素(节奏、音韵、旋律等),不仅较《相隔一层纸》又进了一层,而且在现代新诗的形式上都是“前无古人,后五来者”的。这首诗可以说是现代格律诗的典范。因此,它受到了语言学家赵元任先生的垂青。得以谱曲而流传海外。也就是说,在这个时期,新诗已经显示出了格律化的倾向。 三十年代时,优秀自由体诗人臧克家也在诗体自由的基础上讲究节奏感,把诗的韵脚看成是“感情的站口,节奏回归的强有力的记号”。 这首诗虽然从全诗来看,还有许多无规律可寻的诗句,但也可以明显看出自由体诗对于节奏与音韵的追求。从这个时期以后,他的诗更反映了自由体诗的自然化、格律化的趋向。 至于作为一种诗歌流派的现代格律诗的提出,则是由“五四”以后新诗发展中出现的一个重要文学团体——新月社兴起的。新月社成立于一九二三年,以徐志摩、闻一多为主干,从事诗歌创作的还有朱湘、陈梦家、孙大雨等。他们主张新诗必须格律化。认为新诗应是正统的诗歌后裔,必须具有传统的诗歌的特点。提倡新诗的“音乐的美(音节)、绘画的美(词藻)、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均齐)”(闻一多语)。 三、现代格律诗发展史 现代格律诗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一) 首先是新诗开创之初,成绩斐然的诗坛前辈探索创新时期。 这个时期内,前辈们曾经尝试过的现代格律诗的格律有三种形式。 第一种类型是“五四”以来的诗人们不约而同地形成的格律。这种格律是在古代的长律、排律、律诗、绝句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的。基本规则是章法不限,每节或四行,或五行,或六行不等,押大致相同的或相近的韵脚即可。比如: 一 啊,我年青的女郎! 我不辜负你的殷勤, 你也不要辜负了我的思量。 我为我心爱的人儿燃到了这般模样! 二 啊,我年青的女郎! 你该知道了我的前身? 你该不嫌我黑奴卤莽? 要我这黑奴底胸中, 才有火一样的心肠。 三 啊,我年青的女郎! 我想我的前身 原本是有用的栋梁, 我活埋在地底多年, 到今朝才得重见天光 四 啊,我年青的女郎! 我自从重见天光, 我常常思念我的故乡, 我为我心爱的人儿 燃到了这般模样! ---郭沫若《炉中煤.眷念祖国的情绪》 全诗共四节,每节五行,并且每节第一行重复,采用一、三、五句押韵的形式,一韵到底,韵脚大致相同,每节节奏基本对称。 总得叫大车装个够, 它横竖不说一句话, 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 它把头沉重地垂下! 这刻不知道下刻的命, 它有泪只往心里咽, 眼里飘来一道鞭影, 它抬起头来望望前面。 ———臧克家《老马》 《老马》共两节,每节四行。这首诗的格律体现在节奏和韵律上。两节八句,每局都有四个节奏。一三、二四句,五七、六八句同时押韵,即“交叉韵”,并且每节都换了韵。 我从不肯妄弃了一张纸, 总是留着留着, 叠成一只一只很小的船儿, 从舟上抛下在海里。 有的被天风吹卷到舟中的舱里, 有的被海浪打湿,沾在船头上。 我仍是不灰心的每天的叠着, 总希望有一只能流到我要他到的地方去。 母亲,倘若你梦中看见一只 很小的白船儿,不要惊讶他无端入梦。 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 万水千山,求他载着她的爱和祝福归去! -----冰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