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身体”的觉醒(1)

2016-10-14 01:03
导读:文化论文论文,“身体”的觉醒(1)样式参考,免费教你怎么写,格式要求,科教论文网提供的这篇文章不错: 一   考查“身体”意象在中国近现代美育学中的苏醒


  考查“身体”意象在中国近现代美育学中的苏醒,是历史给我们提出的问题。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之下,中国传统的古典的“身体”意象在社会意识形态与审美层面都发生了剧烈的变化,并极大地扩充了从事“身体”教化的美育活动与研究的范围。   在“身体”意象之中包含着丰富的社会与审美的内涵与深层结构,这对深入理解身体理念中所隐存的意识形态和重构对“身体”的审美与美育现代性都具有重要的意义。身体哲学在最高的视角向我们揭示了应该塑造一种全新的全身享受的美学,审美生活理应把培养身体的愉快和规范作为自己的准则。身体美学的勃兴使得仅仅关注艺术中“身体”意象之美的传统美学显得苍白失色,更准确地说,身体美学包括并远远超越了仅限于艺术领域的传统身体美学,从此出发才有可能去审视中国古代传统的身体观念与审美教育中的“身体”意象。   中国古典的身体理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因子,儒家、道家、释家的思想与话语不仅影响了“身体”在艺术领域中的呈现,更为重要的是对中华民族作为历史与现实的肉体的“身体”造成了决定性的影响,在今天看来,这个古典时期还远远没有成为过去。在五千年的文化历程中,儒道释的身体理念成为中华民族,当然主要是汉民族的身体塑造与实践的最高的哲学原则。就整体来看,儒家的“身体”理念发挥了主要作用,因为儒家文化作为一种入世的现实性的文化在中国古代教育史上的地位与贡献是道家与释家无法相比的,“身体”意象也作为教育内容之一进入到了儒家的审美教育的“教化”之中。   儒家将人的身体视为一个实践价值规范的场域。从这个角度看来, 儒家的“礼”学, 可以视为对身体在空间的适当展现所设定的一套规范。但是,在这一套以礼学为中心的身体思维体系中,却隐含着一个问题,这就是:身体的主体性与身体的社会性之间,在某种状况下会形成紧张性。先秦儒家身体理念可以表述为:先秦儒家视“身体”为德性的载体与展现、履践道德的场域。在孔子看来,“礼”是其思想体系的重心,他在休闲游憩、调节转换、锻炼思维之际,都是维持“礼”的思维,无论是“钓而不纲”或“弋不射宿”都是设身处地为大自然的生态与人类生存的需要作道德联想,也就是所谓“智士仁人将身有节,动静以义”(《孔子家语·五仪解》)的仁礼作风。所谓圣贤气象,即孔子所大力倡导的“威而不猛”,就是将身体的主体性与身体的社会性交融为一以后,所显示出来的境界。而孟子则对“大体”与“小体”做出区分,认为大体者指心,小体者指耳目。心能思礼义,耳目器官却常常纵恣情欲,容易被事物蒙蔽;心之思考,使得心思清明,所以能兼养耳目等各种器官。理义存在于心中,则耳目百体的欲望就会受到裁制,反之,没有理义在心中,则无法以心兼养身体,就成为所谓耳目器官放纵情欲。这种意义下的“心”具有超越性,而“心”对“身”(耳、目、口、鼻)则具有优先性。而荀子则是从人的身体思想来论述的,他对“血气”、“志意”、“知虑” 认识深刻,由礼则治,不由礼则乱,所以力主“治气养心”,皆要由礼而行,以外在的制度来加以节制,因此,听雅、颂之声,让身体学习其俯、仰、屈、伸等动作,使身体容貌可以表现庄重礼节,这些都是荀子的“隆礼、性伪、劝学和天人之分”的性恶路线。   从以上儒家三位最主要的先秦思想家关于“身体”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出,其表现主要有三个特点:   第一,身体的稀有性。这是“身体”作为肉体与感性相对理性与道德而言的,由于孔、孟、荀践礼的身体观对情感展露经常采取克制、引导、自我调节的方针, 所谓以理节情,“发乎情止乎礼义”,这也就使身体和生活经常处在自我压抑的状态中。在孔子《论语》中尽管有许多涉及身体娱乐的教育活动,但是从整体与绵延的历史来看,“身体”意象由于受到以儒家为其首的“礼”与“理”的压制与温情的弱化,它本身始终是处于虚无的被否定的地位的,是作为正统意识形态的对立面来存在的,由生活而艺术,由艺术而教育,在这样三个环节当中,“身体”的美都是虚幻的变形的。相比之下,中国古典艺术与审美教育中的“身体”绝无古希腊及其文艺复兴以来的坚实、现实与痴迷狂热。在这里,正如同宗白华先生所云:“希腊艺术的最高表现是建筑与雕刻……而其尤重雕刻……积极活动的生命是这精神的内容。”(1)在先秦以来的中国古代文化中 ,“身体”这一本身作为肉体的可见的存在之物,却失却了构成必需的质料与形式,被理性、世俗抽去了血肉、“血气”与骨骼。   第二,身体实践的内在化与精神化。孔子的养身与节义、礼性有很大的关联,其时时强调克己复礼不言可喻,当然他在养身方面最为关注的还是养心的作用,比如心胸开阔, 对待生活一向持达观态度,“中庸”、“无怨”则是孔子养身最为核心的原则了。而他的“智士仁人将身有节, 动静以义”的仁礼作风就更把身体实践的内倾化勾勒得异常清晰了。孟子的“养气”与荀子的“虚壹而静”说则把孔子内向化的身体实践推向了更深的层面。这与第一个特点在实质上是一个问题的两个侧面,而且更加剧了忽视“身体”意象作为外在形式所可能蕴涵的无限丰富的美感,“身体”是作为两极进入到以儒家为主导的中国文化的,即肉体、感性、欲望、冲动、热情、力、质料与精神、理性、礼仪、内在、社会理想的对立,当然在这样一种对立中,后者无疑占据了较为不合理的压倒性的优势地位。   第三,两性的“性度”的扭曲与失衡。在对于美感形态的划分中,从人类学的角度来看,崇高与优美根源于男性与女性在气质、性情差异上体现出的原初形态,美如果失去了这一根本性的性度形态,就必然变成一种极不健全的病态的“美”。如果说上述两个特点主要体现了男性身体意象的话,那么在性度上,则体现为男女两性之间在“身体”之美上的联结。上述两个特点导致男性性度在美感形态上的后天极度不足,那么对女性身体意象上,中国传统文化的表现就更加变本加厉了,为了强化礼仪化的男性身体实践与教化,女性身体就必然成为一个受动的对象,在社会教化与家庭教化中,“四德”是主要内容,即妇德、妇言、妇容、妇功,妇容则包括事亲之容、教子之容、敬夫之容、起居之容、避乱之容,这主要体现在各个时代层出不穷的女教书中,女教书不仅规范了女性行为的大的范型,甚至连女性的一言一行、一笑一颦也逐一规范,如“行莫回头,语莫掀唇,坐莫动膝,喜莫大声,怒莫高声”等等。(2)在中国古代文化的各个领域中,正面的身体意象资源是极为缺乏的,相反倒是充斥着大量的“反身体”的以丑为美的身体意象,女性的性度特征被削弱、抽象、压抑、摧残、扭曲到几乎不可辨认,在文学作品当中出现的邪恶女性却有着美艳健康的身体意象。   另外需要特别指出的是,道家与释家在身体意象上非但没有对儒家的身体哲学进行解构,而是对身体更抱有废弃、轻视、不屑的态度,由此三教合流的身体哲学延伸开去,在身体教化、身体实践、身体的审美教育当中,真正坚实的“身体”意象就更为鲜见了。  二   在中国历史进入到近现代的关头,“身体意象”同样经历了革命性的变化,由儒、道、释共同炮制的古典“身体”在中国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都面临着来自于西方与日本“身体”意象的冲击。在几乎完全异质的 “身体”意象新鲜的气息面前,中国一批优秀的知识分子感觉到必须对自己的“身体”进行全新的塑造,那么对中国古代“身体”意象的批判以及对“身体意象”新理念的追求就成为这一时期并行的两条思想路线。   就历史发展的脉络来看,这样一种新“身体”意象的教化理念的建构经历了自谭嗣同、康有为、王国维到陈独秀多位思想家为代表,由改良、维新到激进革命的阶段。谭嗣同对中国人的身体形象痛心疾首,他说:“观中国人之体貌,亦有劫象也。试以拟之西人,则见其萎靡,见其猥鄙,见其粗俗,见其野悍,或瘠而黄,或肥而弛,或萎而佝偻,其光明有威仪者,千万不得其二!”(3)康有为则对西欧各国以及日本在身体上的教育推崇有加,在1896年给光绪皇帝的《请开学校折》当中,他说:“近者日本胜我.亦非其将相兵士能胜我也、其国遍设各学.才艺足用,实能胜我也,吾国任举一政一艺、无人通之盖先未尝教养以作成之”。在《大同书》中,则对自己的这一设想进行了多方面的展开,在对身体的教化中,他认为:“以至出入、嬉游、跳舞、戏弄,固不可多束缚以苦其魂,亦不可全纵肆以陷于恶。大概是时专以养体为主、而开智次之;令功课稍少而游戏较多.以动荡其血气,发扬其身体,而又须时刻监督。”(4) 在他看来,对于幼儿的教育来说,身体的健康发育远远超出了对于道德的强化,其对于“养身”、“强健”、“游戏”、“嬉游”、“跳舞”的重视与提倡,充分体现出了他对幼儿身心特点的理解,还说:“体操场、游步场无不广大适宜。秋千、跳木、沿竿无不见备,花木、水草无不茂美,足以适生人之体”、“各大学皆有游园,备设花木、厅池、舟楫,以听学者之游观安息、舞蹈”。尤其重要的是他提出“不可多加束缚以苦其魂”、“令功课较少而游戏较多”与传统的身体教化观念中十分刻板的教条相比,显然是属于新世纪到来之前充满活力的新的身体形象。   王国维对身体意象的视野比康有为更为开阔,在身体哲学上也更加理性化,并且在“身体意象”中已经比较明显地流露出西方与日本的影响。他说:“健全之精神宿于健全之身体,罗马人之理想也;而美之精神宿于美之身体,则希腊人之理想。吾人既欲实现前者之理想,亦愿实现后者之理想。”对古希腊与古罗马的“身体意象”的比较在我国近现代思想史上还是第一次,在其中我们已经不能发现儒家、道家与释家对于“身体”的过于礼仪化与弱化的一丝一毫的留恋了,在他的话语当中充满的是与传统身体意象相异的语汇,其中浮现的是充满力与美、智慧与强健、灵之高尚与肉之坚实的身体形象。而对于在教化及其审美教育中的“身体”,他更是引用:“柏拉图于《理想的国家》中有言曰:‘使吾人之守护者,于缺损道德的调和幻梦中,成长为人,吾人之所不好也。愿使我技术家有天禀之能力而能辨别美与雅之真性质,则被辈青年庶得托足于健全之境遇耳。’皆言高尚之训练,殆未有逾此者也。”(5)把身心合一、身即心、心即身的身体理念提升到了极高的教育理想境界。在身体的审美教育中,透露出王国维在审美经验论上的独特视角,即美感是在身心合一的视角才有可能在“审美超乎功利”与“审美的人道主义”相互纠缠中找到一个最佳的平衡点。   而陈独秀对中国古典身体形象的批判则激进得多,其所使用的话语也正是自己在新文化运动当中所惯常的方式,即现象学式的感悟与情感的激动,往往是直抒胸臆,而不是在概念、理论命题、逻辑推导上进行学院式的思考,这一切都表明了他的革命家的作风。他的思想是在体育与身体之美两个角度展开的,第一,从体育思想来看,1904年,他在《安徽俗话报》第十四、十六期上,发表了两篇文章,揭露了旧式教育的弊端,阐述了自己加强体育教育的观点。他说:“现在西洋的教育,分德育、体育、智育三项,德国、日本的教育,格外着重体操,我国的教育,自古以来专门讲德育,智育也还稍稍讲究,惟有体育一门,从来没有提倡,以至全国人斯文委弱,奄奄无生气,这是国促种弱的一种原因。” 共2页: 1 [2] 下一页 论文出处(作者):
上一篇:太平天国妇女自由问题之民俗释论——兼论妇女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