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主导价值观的嬗变轨迹((2)
2016-12-13 01:07
导读:在一切变化中,价值尺度的变化最深刻、最根本。一旦价值尺度发生变化,人们对一切事物的认识和评价都必然改变。因此,在生产力标准指导下的改革开
在一切变化中,价值尺度的变化最深刻、最根本。一旦价值尺度发生变化,人们对一切事物的认识和评价都必然改变。因此,在生产力标准指导下的改革开放,实际上就是一场新的社会革命,它引发了思想观念方面的激烈冲突。这些冲突集中表现为对长期以来形成的社会主义观念的冲击。实践证明,在我国当前的条件下,市场经济是能够比单一的计划经济更有效地推动生产力发展的手段,中国在改革开放中不可避免地转向了市场经济。而当时,在许多思想比较僵化的人看来,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而计划经济则是社会主义的本质标志。因此,改革开放的每一项措施,从原有的社会主义观念,即意识形态标准看,都是对社会主义的背离,是向资本主义的倒退;而以生产力标准看,则无疑是一种历史性的进步。在对改革开放一系列具体做法的认识上,党内外产生了姓“资”还是姓“社”的激烈争论。这一争论严重影响着中国社会的发展。
在这一关键时刻,邓小平提出了判断姓“资”、姓“社”、判断改革开放和其他各项工作成败得失的“三个有利于”标准。他在1992年年初南方谈话中明确指出: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要害是姓“资”、姓“社”的问题。判断一项政策姓“资”、姓“社”,应该主要看它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邓小平的“三个有利于”标准是对生产力标准的肯定、完善和进一步发展。这一标准的提出,标志着生产力彻底取代了意识形态作为判断是非的依据,中国人的价值标准发生了根本的改变。“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提出为改革开放真正扫清了障碍,表明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进入了崭新的阶段。 共2页: 1 [2] 下一页 论文出处(作者):王宝玲 徐鹏
(转载自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坚持马克思主义妇女观 正视女大学生
就业中的性别歧视
论“以人为本”的
期刊发展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