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试论中国古籍数字化与人文学术研究(1)(2)

2017-02-10 01:03
导读:古籍数字化是一项重要的人文学术研究基础工程,不仅需要全体学术研究者和计算机专家的勤奋和努力,更需要现代化技术的支持。我们认为,利用计算机

  古籍数字化是一项重要的人文学术研究基础工程,不仅需要全体学术研究者和计算机专家的勤奋和努力,更需要现代化技术的支持。我们认为,利用计算机及网络技术进行深入的古籍整理工作,在当今数字化时代势在必行,它必将大幅度地提高我们学习中国古代文化的效率,定会将学者的时间和精力从艰苦而繁琐的爬梳、翻检工作中解放出来,用于推动人文学术研究的发展,对此我们充满了希望。同时我们还应认识到,古籍文献的数字化实际上也是全部中文文献数字化事业的一个复杂特例,它所积累的经验和取得的成果必能广泛地应用于后者,而中文文献的数字化又是数字化图书馆事业的一部分,是国家知识基础设施(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简称NKI)的一部分[4],具有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此外,积极建设网上中文资源库,打破某些国家或某种语言对网络资源的垄断,这将有利于中外学术文化的交流,树立中国人的学术自信心和自尊心。二、古籍数字化的理论思考
  当前,衡量个人电脑的性能标准已不再是中央处理芯片(CPU)的时钟频率,而是看它的整体可用性如何。软件亦是如此,应用放在了越来越重要的位置上。由于缺乏利益驱动,计算机软件在传统人文学术研究领域的应用还远未提到中国计算机产业界的议事日程上来,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目前,台湾中央研究院已建立起十余个重要的古籍资料库,并逐渐开放于网络[5]。近期日本出版了一本《电脑中国学》(东京好文出版社,1998年11月),书中探讨了计算机技术应用于中国研究的问题,并且提供了大量与中国研究有关的网址,其中绝大部分是属于台湾学术机构的。本来应由最具人才资源和技术优势的大陆学术界完成的事业,却被台湾学术界抢先了一步,不能不说又是一重遗憾。最近,大陆出版界推出了几种大型的电子版古籍[6],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然而此类电子读物大多难以差强人意,究其原因就在于我国的计算机产业界很少有人专门从事计算机技术在传统人文学术研究领域的应用研究,对中国古籍及其研究方法也缺乏必要的了解。同时,文史研究者不能勇敢地迎接数字化时代对人文学术研究提出的挑战与机遇,积极地参与古籍的数字化工作,则是另一个重要原因。问题的关键在于人文学术研究向计算机提出怎样的要求,当代计算机技术又为古籍数字化准备了哪些条件,两者究竟如何契合。

内容来自www.nseac.com


  笔者认为,古籍数字化的理论问题比技术问题更为重要,因为一旦理论发生了偏差,技术越高明,则解决方案越是难以成功。而此种理论是基于对人文学术研究一般过程和计算机数据处理基本原理的认识之上的,所以只有学术界与计算机产业界的密切合作,才能达成尽善尽美的结果。笔者认为,以人文学术研究的角度来看,古代典籍一方面是古代先贤完整地表述思想体系的“撰述”,另一方面又可看作是保存古代历史断片的“记注”[7]。研究先贤的思想,固然要尊重其“撰述”的完整性及其内部的逻辑,将其还原于它的时代语境之中,作“同情之了解”;而研究历史则如艺术家一般,将零星的断片(即史料)小心地补缀成一件完整的艺术品。无论何种研究,每当我们将零星的断片按照一定规则重新排列、组合以后,都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因为我们由此发现了那些材料在原有脉络(context)之中难于发现的字面之外的第二甚至第三重含义,以及它们之间的各种内在关联,我们对这些含义和关联作进一步的分析或综合,总会有新的发现及解释,这就是人文学术研究的一般过程。其具体操作过程往往是突破文献的原有结构,将原文献划分为若干基本单位,提取其中指向内部含义的关键词,依照它们的属性进行排序、筛选、统计和分类,比较相关文献中的关键词,寻求他们之间的相关性。这一过程在手工查阅纸本文献的时代,需要学者具有深湛的功力,否则很难得到完美的解决,因为纸本古籍大多缺少必要的索引,而纸本检索工具既不能随读者的要求提供多种排检方式,又无法按照读者的要求产生再生资源,可用性有限;此外,研究者对文献本身的认识是随着研究工作的深入而逐步清晰起来的,其工作初期往往难以明确提出与自己的研究题目完全切合的全部关键词,而是要在较大范围内进行模糊查询或渐进式查询,这更是纸本检索工具所不能解决的。当然我们也看到,传统的点校本古籍为数字化古籍提供了基本样式,纸本检索工具为数字化古籍的查询积累了有益的经验。中华书局版《二十四史》,尤其是《前四史》的点校,可称古籍整理的优秀范本,它吸收了此前的全部前人校勘的成果,为学术界提供了准确、可靠的古籍文本。洪煨莲先生主持的哈佛燕京学社编纂的引得丛书、谭其骧先生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中华书局出版的《二十四史人名索引》、上海图书馆编纂的《中国丛书综录》等,都是嘉惠士林的工具书。引得丛书的语词逐字索引堪称同类索引的典范,《二十四史人名索引》严格的规范控制使读者获益匪浅,《中国历史地图集》所具备的古今地名对照、地名方位查询等检索功能,绝非其他类别的工具书可以替代。数字化古籍一方面应继承纸本古籍及检索工具的优点,一方面又要克服其原有缺陷,淋漓尽致地发挥电子媒体的优势。鉴于中国古籍中知识发现的复杂性及其广阔的应用前景,笔者认为古籍数字化事业对计算机产业界是一个严峻的挑战,无论是系统、软件在中文环境下的易用性,还是信息产业的运营和服务的水平,都须经过古籍数字化事业的检验才是真正的合格。
上一篇:网络文学本体论纲(1)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