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研究:本质主义,抑或关系主义(1)(6)
2017-05-03 01:09
导读:既然如此,我们是不是就没有必要因为某些文学作品所包含的多种关系而苦恼? 鲁迅对于《红楼梦》说过一段很有趣的话:“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
既然如此,我们是不是就没有必要因为某些文学作品所包含的多种关系而苦恼? 鲁迅对于《红楼梦》说过一段很有趣的话:“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3] ——在我看来,这恰恰证明了这部巨著的丰富。我们不必忠诚地锁定某一个“命意”,从而抵制另一些主题。一个文本内部隐含了众多的关系,这往往是杰作的标志。这些关系的汇合将会形成一个开放的话语场域,供读者从不同的角度进入。歌德赞叹“说不尽的莎士比亚”,莎士比亚的巨大价值就在于提供了不尽的话题。另外,强调多重关系的互动,还有助于解决某些悬而未决的传统课题——例如“典型”问题。对于诸如阿Q这种复杂的性格,我们以往的观点莫衷一是。一个乡村的游手好闲分子,一个窃贼,一个革命党的外围分子,一个没有任何财产的雇农,一个无师自通的“精神胜利法”大师,一个身材瘦弱的头癣患者..究竟是一个雇农的革命倾向和无畏的造反精神,还是一个二流子浑浑噩噩的自我陶醉,二者的矛盾是许多理论家的苦恼。如果关系主义将一个性格视为各种社会关系的共同塑造,那么,这个典型就不必因为非此即彼的某种“本质”而无所适从。
共2页: 1 [2] 下一页 论文出处(作者):
地方戏的移植改编:从扬剧《百岁挂帅》到京剧《杨门女将
从文学史出发,重新理解《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