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格律诗史纲(下)(1)
2017-05-05 01:10
导读:文化论文论文,现代格律诗史纲(下)(1)在线阅读,教你怎么写,格式什么样,科教论文网提供各种参考范例:
这个时期创作上的突破体现在诗人郭小川的实践中。 郭小川
这个时期创作上的突破体现在诗人郭小川的实践中。 郭小川既是一名坚强的战士,又是一位卓越的诗人。他认为,作家的创作应该是新颖的,独特的。每个作家都要有自己观察生活表现生活的方式。诗人自己便是用独创的“新辞赋体”在诗坛中心情的耕耘着。在二十多年的诗歌创作探索中,诗人汲取古典诗词、曲赋和民歌的精华,在新诗的形式探索上,做出了多方面的成绩。 五十年代中期,郭小川曾使用过一段“楼梯式”的形式,这种形式不宜于诗人澎湃的感情的抒发,后来他感到这种形式的局限,于是便放弃了它。 它每时每刻 都在召唤你们 投入火热的斗争, 斗争这就是生命, 这就是最富有的人生。
-----郭小川《投入火热的斗争》 都说 年青人的两腿 能够跟千里驹的四蹄赛跑, 那就让我们 放开英雄的步子 走在时代的前哨。 都说 年青人的精力 能够叫饥饿的人一看就饱, 那就要 毫无保留地 把它投进社会主义的高潮。
------郭小川《在社会主义高潮中》 当创作《雪与山谷》的叙事诗时,郭小川曾使用过常见的“四行体”式,这种体式便于表现缜密细致的感情,虽然句子容量大,节奏流畅舒缓,但还是不宜于抒发诗人澎湃的豪情。于是,他开始向“新辞赋体”过度。开始,他在《春暖花开》、〈〈将军三部曲〉〉、〈〈林区三唱〉〉、〈〈十年的歌〉〉等诗中采用的是节奏短促,色调明快的短歌体诗体。 三伏天下雨哟, 雷对雷, 朱仙镇交战哟, 锤对锤; 今儿晚上哟, 咱们杯对杯! 舒心的酒, 千杯不醉; 知心的话, 万言不赘; 今儿晚上啊, 咱这是瑞雪丰年祝捷的会! ------郭小川〈〈祝酒歌.林区三唱之一〉〉 这种诗体,明显地受到散曲的影响,也吸收了民歌的成分,但不利于直接抒发胸怀。如果说六十年代的郭小川可以称为“郭小川”的话,那么,这时,他正在孕育着一个“郭小川”。他的“新辞赋体”的产生,与这时期的短歌形式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郭小川的“新辞赋体”主要体现在〈〈甘蔗林——青纱帐〉〉及其姊妹篇〈〈青纱帐——甘蔗林〉〉、〈〈三门峡〉〉以及〈〈团泊洼的秋天〉〉等作品中。 南方的甘蔗林哪,南方的甘蔗林! 你为什么这样香甜,又为什么那样严峻? 北方的青纱帐啊,北方的青纱帐! 你为什么那样遥远,又为什么这样亲近? 我们的青纱帐哟,跟甘蔗林一样地布满浓阴, 那随风摆动的长叶啊,也一样地鸣奏嘹亮的琴音; 我们的青纱帐哟,跟甘蔗林一样地脉脉情深, 那载着阳光的露珠啊,也一样地照亮大地的清晨。 ——郭小川〈〈甘蔗林--青纱帐〉〉 战士自有战士的性格:不怕污蔑,不怕恫吓; 一切无情的打击,只会使人腰杆挺直,青春焕发。 战士自有战士的抱负:永远改造,从零出发; 一切可耻的衰退,只能使人视若仇敌,踏成泥沙。 战士自有战士的胆识:不信流言,不受欺诈; 一切无稽的罪名,只会使人神志清醒,大脑发达。 ——郭小川〈〈团泊洼的秋天〉〉 这是诗人诗情的喷发口,当诗人找到喷发口时,胸中的澎湃豪情犹如岩浆爆发,一吐而不可收拾。这种格律最适宜抒发豪放的感情。其诗行大致相对应,组织得严密齐整,并且采取反复咏叹,一韵到底,很适宜朗诵。读来犹如行云流水,叮当作响。 这种体式与《楚辞》有着很近的血缘关系: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苟余情其信姱以练要兮,长顑颔亦何伤。 ——屈原〈〈离骚〉〉 又由于其极其讲究铺陈,所以称为“新辞赋体”。 将古代艺术中的精华吸收进来,为现代艺术服务,郭小川很好地做到了这一点。但是,在诗人的有些作品中,由于铺陈过分,显得比较冗赘,芜杂,着是我们在学习和借鉴知必须注意的。 “新辞赋体”必将成为现代格律诗宝库中的珍品。 可惜的是,郭小川从来没有打算从理论上探讨新诗的形式及其发展,没有专门的理论著作。也许有的是,只是由于没有来得及写出便遭受迫害而与世长辞,这不能不说是新诗坛的一大损失。 蓝菊荪,是一位作风严谨的古典文学研究者,同时也是一位现代格律诗的躬身实践者。他于六十年代用新格律体诗译注的〈〈诗经.国风〉〉部分,得到了郭沫若、叶圣陶等人的高度评价。他认为现代格律的问题是使刀使棒的问题,是功力问题,所以对现代格律诗无须指摘。惯使刀的你使刀,惯使棒的你使棒。惯写自由诗的你写自由诗,惯写格律诗的你写格律诗。写格律诗由于写“惯”了,所以他的思想感情是不会受到限制的,他也感觉到格律是“镣铐”。 关关雎鸠,对对的雎鸠叫着关关, 在河之洲,在那黄河的沙洲之边; 窈窕淑女,这勤劳而美丽的姑娘, 君子好逑,是那还小子的好伴侣。 参差荇菜,那肥嫩而茂盛的荇菜, 左右流之,连人过路也要摘取她; 窈窕淑女,这勤劳而美丽的姑娘, 寤寐求之,连人做梦也要追求她。 求之不得,如追求她老是得不到, 寤寐思服,在床上竟害相思病了。 优哉游哉,夜真正长夜真正长呀! 辗转反侧,反来复去总睡不着觉。 ——蓝菊荪〈〈关雎.译注〉〉 江有汜,大江里回头水也是常见, 之子归,这姑娘出嫁竟一去不返, 不我以,她听媒婆哈才不成姻缘。 不我以,她听媒婆哈才不成姻缘。 其后也悔,将来她也有后悔的一天。 ——蓝菊荪〈〈江有汜.译注〉〉 静女其姝,那个姑娘真温柔来又漂亮, 俟我于城隅,幽期密约等我在城楼地方。 爱而不见,我等了很久也不见点影响, 搔首踯躅,逼得我心乱如麻四顾彷徨。 ——蓝菊荪〈〈静女.译注〉〉 关于蓝菊荪的新格律诗,他自论道:“我的新格律更有不同于旧体诗词,用的是白话口语,用的是新语汇(除个别名称外)。句法又系九言、十言、十一言等民间弹词蜕化出的我的新诗。”《诗经国风今译.后记》 从学者蓝菊荪在用新格律治〈〈国风〉〉的创作实践中可以看到现代格律诗的巨大生命力。 (三) 再次是八九十年代现代格律诗的重新兴起和发展创新时期。 “文化大革命”使文艺在七十年代成了空白,现代格律诗自产生的时候起,就是一个营养不良的婴儿,自然更不例外。现代格律诗在八十年的发展史上,除了提倡者的零星诗论外,今有已故著名诗歌理论家何其芳在五十年代作过专门研究论述,其营养的缺乏自不待言。八十年代是值得大歌大唱的年代,所以八十年代是诗歌繁荣的年代,不免发生一些失误。由于诗歌散文化的倾向越来越明显,诗坛的有识之士又一次在创作中恢复了现代格律之风,使得现代格律诗不至于夭折消亡。 八十年代中期,胡乔木同志在《人民日报》、《诗刊》等杂志上陆续发表了多首现代格律诗,并结集为《人比月光更美丽》。这些诗的形式基本上因循了新诗开创初期的一些格律。 有闻一多创造的“豆腐干体”。例如〈〈蚕〉〉,全诗四节,每节八行,隔行押韵,节节换韵,着力追求棱角分明的“建筑美”,但不象闻诗那样绝对要求每句字数相等。 有大多数诗人约定俗成的格式。例如〈〈凤凰〉〉,是每节六句式,单句仄声韵,双句平声韵,一韵到底。〈〈临别前的聚会〉〉每节四句,节节换韵。〈〈希望〉〉,全诗三节,每节八句,每句五字。 贞洁的月亮, 吸引着海洋, 热烈的希望, 吸引着心房。 月下了又上, 潮消了又长, 我的心一样, 收缩又舒张。 啊我的生命, 它多么仓促! 搏动的心脏, 着魔地忙碌。 心和心相连, 敲起了腰鼓, 烧起了篝火, 跳起了圈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