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赤峰宝山辽壁画墓“寄锦图”略考(1)(2)
2017-05-12 01:06
导读:苏若兰织寄迴文锦的传说,在晋唐时代曾广为流传。东晋王隐撰著的《晋书》中,就已出现了这个故事,称:“窦滔妻苏氏,善属文。符[苻]坚时为秦州刺
苏若兰织寄迴文锦的传说,在晋唐时代曾广为流传。东晋王隐撰著的《晋书》中,就已出现了这个故事,称:“窦滔妻苏氏,善属文。符[苻]坚时为秦州刺史,被徙流沙,苏氏思之,织锦为迴文诗以寄滔,循环宛转以读之,词甚凄切。”[11]主要情节与上文所引唐朝官修《晋书》大体相同,但细节较疏略。
唐人李善(630—689年)在注释江淹《别赋》时,也曾引用《织锦迴文诗序》称:“窦韬(滔)秦州被徙流沙,其妻苏氏,秦州临去别苏,誓不更娶,至沙漠,便娶妇,苏氏织锦,端中作此迴文诗以赠之。符[苻]国时人也。”[12]《织锦迴文诗序》作者不详,与上引两种《晋书》的记载相比,《诗序》中演绎出了窦滔临别发誓不娶,旋又背誓娶新妇的情节。
窦滔的家世之外,武则天记述的故事情节更加曲折完整,人物形象也更为生动丰满,特别是增加了许多细节描写。尤可注意的一点是,在武则天笔下,苏若兰织寄迴文锦与窦滔谪戍流沙并无关联。据称,苏若兰仪容妙丽,知识精明,16岁嫁与窦滔。窦滔该通经史,允文允武,迁秦州刺史,因忤旨谪戍敦煌。在苻坚攻克襄阳后,拜滔为安南将军,镇守襄阳。苏若兰“性近于急,颇伤嫉妒”,窦滔在别宅置宠姬赵阳台,妙善歌舞。苏若兰得知后,对赵阳台痛加捶辱,引起窦滔不满,而阳台又“专形苏氏之短,谄毁交至”,使窦滔与苏若兰的关系更为紧张。窦滔前往襄阳赴任时,曾邀苏若兰同往,“苏氏忿之,不与偕行。滔遂携阳台之任,断其音问。苏氏悔恨自伤,因织锦迴文。”窦滔见到迴文锦后,“感其妙绝”,于是将赵阳台遣返关中,以车骑礼迎若兰,两人和好如初。从流传过程来看,这个故事始终没有定型,而且时代愈晚,附益的细节越多,情节越复杂,不仅增添了赵阳台这个人物,寄迴文锦的地点也由流沙移到了襄阳。
武则天在文中特别指出:“苏氏著文词五千余言,属隋季丧乱,文字散落,追求不获,而锦字迴文,盛见传写,是近代闺怨之宗。”也就是说,苏若兰的故事广为流传,已经成为“闺怨”的表徵。上引江淹《别赋》“织锦曲兮泣已尽,迴文诗兮影独伤”,就是用这个典故来描写闺怨别情[14]。梁元帝《荡妇秋思赋》:“妾怨迴文之锦,君思出塞之歌,相思相望,路远如何?”他在《寒闺诗》中也有“愿织迴文锦,因君寄武威”的描写[15]。入唐以后,类似的描写更为常见。诗人窦巩《从军别家》:“自笑儒生著战袍,书斋壁上挂弓刀。如今便是征人妇,好织迴文寄窦滔。”[16]施肩吾《望夫词》:“手爇寒灯向影频,迴文机上暗生尘。自家夫婿无消息,却恨桥头卖卜人。”[17]李频《古意》:“白马游何处,青楼日正长。凤箫抛旧曲,鸾镜懒新妆。玄鸟深巢静,飞花入户香。虽非窦滔妇,锦字已成章。”[18]都是以苏若兰织寄迴文锦的典故来表现闺怨的佳制。元稹《春别》“幽芳本未阑,君去蕙花残。河汉秋期远,关山世路难。云屏留粉絮,风幌引香兰。肠断迴文锦,春深独自看。”[19]更是巧妙地以“蕙花残”暗喻苏蕙“肠断回文锦”的凄苦境状。其他如李白“织锦作短书,肠随回文结。相思欲有寄,恐君不见察。”[20]李绅“东家少妇机中语,剪断迴文泣机杼。”[21]徐夤“飞书一幅锦文迴,恨写深情寄雁来。”[22]也都是运用这个典故表述闺怨的显例。
与苏若兰织寄迴文锦的故事一样,“征辽”也是唐代描写闺怨的重要意象。如所周知,隋唐时代屡次征发民力,在东北地区大规模用兵,战争给广大民众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而“征辽”也就成了闺怨别情的象征。于濆《辽阳行》:“辽阳在何处,妾欲随君去。义合齐死生,本不夸机杼。谁能守空闺,虚问辽阳路。”[23]沈佺期“妾家临渭北,春梦著辽西。何苦朝鲜郡,年年事鼓鼙。”[24]郑遂初“荡子戍辽东,连年信不通”。[25]权德舆《秋闺月》“此夜不堪肠断绝,愿随流影到辽东。”[26]令狐楚《闺人赠远》“朦胧残梦里,犹自在辽西。”[27]白居易《闺妇》“辽阳春尽无消息,夜合花前日又西。”[28]在这些诗文中,“征辽”只是表述闺怨别情的象征之物,与真正参加征辽与否,并无直接关系。最有趣味的是,诗人崔道融在《春闺》诗中曾有“佳人持锦字,无雁寄辽西”的描写[29],在这首诗中,也是将苏若兰织寄迴文锦的故事与征辽放在一起来描写闺怨。可见榜题诗记叙的这种类型并非是孤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