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淡如与中国的西方史学史研究(1)(3)
2017-05-13 01:24
导读:先师在60年代初致力于西方史学史研究,这一学术转向是与当时特定的学术背景有关 的。从总体上看,在整个50年代,我国对西方史学的输入基本上处于封
先师在60年代初致力于西方史学史研究,这一学术转向是与当时特定的学术背景有关 的。从总体上看,在整个50年代,我国对西方史学的输入基本上处于封闭与半封闭的状 态,对西方史学大多采取摒弃的态度,如对兰克的客观主义史学、对汤因比史学、对鲁 滨逊史学等进行的批判,都是显例。在这种情况下,开展西方史学史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是十分困难的。
但在1961年前后,党中央开始纠正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 个方面采取了相应的调整措施。在学术文化政策上,党中央重申“双百方针”,贯彻“ 三不主义”,使当时整个
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出现了一种求新务实的学术氛围,哲学上的 “合二而一论”、文艺领域内的“人性论”与“时代精神汇合论”(周谷城先生之论)等 新论竞相提出,无不对史学界产生重大的影响,遂催发了60年代初科学史学思潮的萌发 。
科学史学思潮推动了历史研究的发展,也引发了对历史学自身的反省,“史学史热” 因此而兴起,中国史学界开展了关于史学史问题的大讨论,“南耿北齐”正是在这一学 术背景下,成了促进这次讨论的中坚人物,也正是在这个时期,先师为西方史学史做了 不少奠基性的工作。先师在这方面的建树,大体可以概括如次:
1.重视西方史学史的学科建设
先师在60年代开展的史学史问题的大讨论中,提出了许多发展这一学科的设想,1961 年,他发表《什么是史学史?》一文(注:载《学术月刊》,1961年第10期。),提出“ 需要建设一个新的史学史体系”,并结合西方史学的实例,对史学史的对象与任务作了 广泛的探讨,纵论了包括史学史的分期、史学史的内容、史学史的方法论、史学与其他 学科的关系等10个方面的问题。这些,即使在今天看来,也不乏参考价值。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从1961年开始,先师为历史系本科生开设外国(西方)史学史一课,系统讲授自古迄今 的西方史学的发展进程,揭橥史学流派与史学思想的流变,评述重要史家与史著的成就 ,以及史学方法的进步。1964年,先师招收了国内首名西方史学史专业方向的研究生, 开当今招收西方史学史专业研究生之先河。
2.主编《外国史学史》教材
1961年底,为贯彻高教部关于编写文科教材的精神,在上海召开了外国史学史教材编 写会议,与会学者有:北京大学的齐思和和张芝联、
武汉大学的吴于@①、
南京大学的 蒋孟引和王绳祖、
中山大学的蒋相泽、杭州大学的沈炼之、
华东师范大学的王养冲和郭 圣铭、复旦大学的耿淡如和田汝康等先生。在当时,先师已是德高望重的长者,因而会 议一致决定由先师任《外国史学史》这部教材的主编(这里所说的外国史学史,实为西 方史学史)。
会议结束后,先师即有计划地积极地工作起来,《文汇报》曾以“耿淡如积极编写外 国史学史教材”为题(注:载《文汇报》,1961年8月28日。),专门刊发消息,报道先 师老而弥坚、奋发工作的情形。此项工作因“文革”而被迫中止。共2页: 1 [2] 下一页 论文出处(作者):
当代西方经济伦理思想的矛盾冲突与特点分析
狂欢式的世界感受·巴赫金文化诗学的哲学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