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用彤对《太平经》的考证研究(1)(2)
2017-06-24 01:00
导读:(一)《太平经》是否反佛。东汉佛教流行于东海,而《太平经》出于琅琊,壤地相接,平原襄楷因之得读浮屠典籍并于吉“神书”。由此汤用彤先生认为,造此经
(一)《太平经》是否反佛。东汉佛教流行于东海,而《太平经》出于琅琊,壤地相接,平原襄楷因之得读浮屠典籍并于吉“神书”。由此汤用彤先生认为,造此经者如知桑门(后称沙门)之道术,亦不足异。《太平经》对不孝、不好生等四种行事斥驳极详(见卷百十七),就此汤用彤先生认为是指浮屠之教⑨。范文澜名著《中国通史简编》对于《太平经》所言四事亦持类似看法⑩。“巨赞法师认为,范先生可能是受了汤先生著作的影响。他否认《太平经》是对佛教而发(11),但未能找出充分有力的文献证据。汤先生在与其反复的讨论中又继续补充了一些论证的材料(12)。他们的有关探讨,有助于后人深化认识《太平经》与佛教的关系。
(二)《太平经》是否汲取佛说。《太平经》卷九十一曰:“天师之书乃拘校天地开辟以来前后圣贤之文,河洛图书神文之属,下及凡民之辞语,下及奴婢,远及夷狄,皆受其奇辞殊策,合以为一语,以明天道。”据此汤先生指出,《太平经》摭采极杂,故其中亦间采佛言。如本起、三界,疑是采自佛经名辞。《太平经》与佛教的不同,以鬼魂之说为最可注意。《太平经》中信人死为鬼,其说与《论衡》诸篇所记汉代之信鬼相同(13)。这种思想与印度的轮回观念相差甚远,所以他认为:《太平经》绝对无轮回之说,自无佛家之所谓因果。但《经》中盛倡“承负”之说,为其根本义理之一。盖谓祖宗所作之善恶,皆影响于其子孙。先人流恶,子孙受承负之灾。承负之最大,则至绝嗣。《经》中援用此义,以解释颜夭跖寿等项不平等之事。《周易·文言》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恶之家,必有余殃。”汤先生指出:
道教承负之说,自本乎此。……但佛家之因果,流及后身,《太平经》之报应,流及后世。说虽不同,而其义一也。故道教对承负之说,视之甚重,而言之详且尽。(14)
(科教作文网 zw.nseac.com整理) 他首次揭示了《太平经》的承负报应说不同于佛教因报轮回论,认为“承负”说是在《易·坤·文言》中善恶报应的思想基础上发展而来。蒙文通亦赞同此说,称引道:“汤锡予先生谓:佛教说‘自身作业,来生受报(轮回)’,《太平经》则说‘子孙受报’,与《周易》同说。”蒙先生认为“此义最精,亦最显然者”(15)。新的出土文献材料及研究进展也证明,承负说在中土有其直接的思想来源,它以“天道循环”为理论基础,与印度佛教“六道轮回”为依据的果报观异趣,从而证实了汤用彤先生关于“承负”与佛教轮回不同的判断是合乎史实的。
另外,《太平经》的守一、鬼神报应、尸解及种民等学说,均于后世道教极有影响。汤用彤先生重点论述了守一之法在佛、道中的来源。他指出:“守一”一语,亦出于《老子》之“抱一”。但《太平经》中守一之法,疑取自佛家禅法。其根据是“守一”一语,屡见于汉魏所译之佛经中。通过比较,他发现了《太平经》的“守一”与当时佛经中的“禅观”在用语和内容上的一致性。但是这尚不能断定“守一”之法即是来自印度,因为“守一”之法在本土源远流长。饶宗颐、李养正先生在汤用彤先生研究的基础上,对“守一”的渊源又作了新的补正。饶宗颐先生认为“守一”一词见于《庄子·在宥》之“我守其一,以处其和”。汉代佛经中的“守一”以“格义”释之较妥(16)。关于“守一”的来源虽有不同观点,但汤用彤先生对此问题的提出及尝试解答,却有开创之功,不断启发后学。汤一介先生对“守一”思想的发展进行了详细考察,指出,“守一”或“守真一”在道教理论体系中非常重要,它正是把个体的人与作为宇宙本体的“道”联系起来的桥梁,是人成“仙”的关键(17)。《太平经》、《老子河上公注》等早期道经反复强调的守一存真之法对后来内丹学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共2页: 1 [2] 下一页 论文出处(作者):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 少数民族文学学术活动概览
新红学考证派的奠基人(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