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意识形态的新趋势(1)(3)
2017-06-27 01:01
导读:全球化的社会和生态环境问题,包括贫富差距加大、人口爆炸、粮食短缺、国际恐怖活动、吸毒贩毒、艾滋病、环境污染、生态失衡、资源枯竭、能源危机
全球化的社会和生态环境问题,包括贫富差距加大、人口爆炸、粮食短缺、国际恐怖活动、吸毒贩毒、艾滋病、环境污染、生态失衡、资源枯竭、能源危机等等,已构成对人类未来的重大威胁。这些问题对冷战后的美国造成严重的冲击。地区动乱和欠发达国家的贫困所造成的大批难民,穷国和富国经济差距扩大所造成的越来越多的移民,促使美国的难民人道主义援助政策和移民政策作出重要调整。层出不穷的国际恐怖活动震惊西方社会。毒品泛滥带来的危害健康、严重犯罪和吞噬社会财富等种种祸害。生态环境问题已经超出原有的"保护自然"领域,而膨胀为社会问题、经济问题和政治问题。所谓"生态恐怖"已成为重要的全球性焦点。
由于美国的开放性和积累的巨额财富,上述全球性问题对美国社会造成冲击的严重程度和美国公众的关注程度要高于其他主要国家。例如,近年来美国种族矛盾的深化,同新移民和非法移民进入美国有密切关系。70年代以后入境的新移民,其教育水平和技术水平较早期移民要低得多。他们之中贫困、失业和依靠救济为生者的比例,较先前的移民高得多。他们的到来,增加了
就业压力和社会保障的负担,加剧了原先就存在的社会和经济问题。许多人将犯罪率高、就业率低、平均教育水准下降等问题,归咎于新移民和非法移民。
在西方政治思潮中,“第三条道路”的提法应运而生,强调市场经济不会自动产生社会公平,因而需要政府的政策调节。到1999年时,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这五个西方大国的主要领导人,在政治思想上都属于中间偏左。他们通过民选而上台,也反映了西方民意的倾向性。新一代西方领导集团认识到,国家内部和国际社会中贫富悬殊过大,会引发国内不稳定和国际冲突。这种思潮从传统的欧洲社会主义思想中吸取了营养,也正在从俄罗斯经济停滞和亚洲金融危机中吸取教训。
您可以访问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查看更多相关的文章。 在新的社会矛盾中下,西方各国正在出台新的社会政策措施,企图在政府和市场之间,资本主义的垄断竞争和社会公正平等之间,寻找一个新的平衡点。西方各国的政策调整方向不尽相同,但都强调以下内容:关心社会的贫困阶层,特别是在信息产业革命时期处于竞争劣势的群体,大大增加对教育和
培训的投资,以解决再就业问题,保持经济发展的后劲;增加低收入阶层的所得,刺激消费;适当改革移民法,控制非法移民,但维护新移民的权益以缓和社会矛盾;加强环境保护,征收生态税,强调生态平衡与经济发展并重;适当分散和下放权力,使地方和社区承担更多的责任,加强非政府组织的社会中介功能,增加政府的"亲民"色彩。这些政策措施,都是企图纠正80年代以美国里根政府和英国撒切尔政府为代表的自由放任政策带来的消极后果,用欧洲左翼政党的话来说,就是要搞"软心肠的资本主义",或者"给资本主义加上一张人性面孔。"
虽然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内外矛盾重重,相互交叉,但对美国最大的国际挑战还是来自于发展中国家。在国际安全领域,美国最担心的是核武器、核技术、生化武器和中远程导弹武器的扩散,特别要防范伊拉克、朝鲜等所谓"无赖国家"掌握这些武器技术。在毒品走私、国际恐怖活动、生态环境危机、非法移民等方面对美国构成最大难题的也是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经济领域,金融危机风险最大的是一些发展中国家,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贫富悬殊后果反应最强烈的是发展中国家,对美国倡导的国际金融、贸易规则抵制最有力的还是发展中国家。
以上描述的现象,构成全球化时代美国意识形态的主要国际背景。我们常说美国抱住反共的冷战思维不放,以"民主"和"人权"为工具推行霸权政策,就美国对华政策而言,是切中要害的。但是,由于马克思主义思想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在世界范围内处于发展的低潮,反共主义在美国意识形态中的作用和地位下降了。在如此复杂的全球挑战面前,在"一超多强"的国际格局之下,指导美国内外政策的意识形态基础显然要发生变化,并非"冷战思维"的概念所能包容,更何况美国国内不同政治派别之间也存在意识形态分歧。共2页: 1 [2] 下一页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