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派与清代学术流变(1)(4)
2017-07-28 01:39
导读:曾氏还把“礼”,尤其是把人伦道德视为振奋民心、重建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在《讨粤匪檄》中,他以维护人伦道德相号召,激发民众抗击“粤匪”、重
曾氏还把“礼”,尤其是把人伦道德视为振奋民心、重建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在《讨粤匪檄》中,他以维护人伦道德相号召,激发民众抗击“粤匪”、重建社会秩序的血性。他认为,来自太平天国的最大威胁不在军事上,而是太平军“举中国数千年礼义人伦、诗书典则,一旦扫地荡尽”。(注:曾国藩:《讨粤匪檄》,《曾国藩全集》,《诗文》,第232页。)直接危及到国人赖以安身立命的伦理道德。从“礼”的角度攻击太平天国,确实激发起传统士人,包括众多民众抵抗太平军的“热情”。
为何曾氏要用“礼”来表述经世致用的思想呢?这表明了他作为理学家的立场。他有这样一段表述颇能说明问题:“古之君子之所以尽其心、养其性,不可得而见。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则一秉乎礼。自其内焉者言之,舍礼无所谓道德;自外焉者言之,舍礼无所谓政事。”(注:曾国藩:《笔记二十七则·礼》,《曾国藩全集》,《诗文》,第 358页。)由此可以窥出曾氏以“礼”统摄内圣外王的用意了:于内而言,“礼”的修养,即正心诚意是为经世提供思想道德保证;于外而言,治国、平天下的终极目标就是维护与巩固“礼”制、传统伦理秩序。曾氏“中体西用”的洋务思想就是其“礼治”思想的进一步发展:在坚守传统伦理道德秩序的前提下,借发展洋枪洋炮而自强,解决内忧外患的迫切任务,就是维护“礼”制的最佳途径。
理学经世思想既成就了桐城派在洋务运动中的成功,也为桐城派在甲午战争后渐为时代抛弃埋下了伏笔。甲午战争的失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也意味着理学经世思潮走向末路。
(三)理学的衰落与桐城派的消亡
甲午战后,变法维新思潮高涨,西方文化大规模传入。理学与桐城派开始面临真正的挑战。“历史毕竟前进到非从根本上打破理学传统不可了。”(注:马积高:《清代学术思想的变迁与文学》,湖南出版社 1996年版,第89页。)甲午战争的失败,宣告了以理学经世、中体西用为理论基础的洋务运动的破产。理学主导中国社会的作用受到了极大怀疑,激进的知识分子开始寻找新的学术理论作为救国救民的理论指导。理学及其代言人桐城派不可避免地成为新知识分子的批判靶子,为时代所抛弃。
内容来自www.nseac.com 在时代思潮巨变的关头,桐城派末流代表如姚永概、马其昶等人却坚决排斥新学,认为程朱之道“亭浩如江海,由是则治,不由是则乱,虽百千新学,奇幻雄怪而终莫夺之也。”(注:姚永概:《与陈伯严书》,《中国近代文论类编》,黄山书社 1991年版,第65页。)选择对程朱理学的坚守,使桐城派与时代发展走向相悖,时代的发展见证了桐城派的终结。共2页: 1 [2] 下一页 论文出处(作者):
论《孔淑芳双鱼扇坠传》的来源、成书及其著录(下)
与冯其庸先生商榷——第二十二回未成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