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论魏徵现象的成因和影响--生前尽心,身后美名

2017-08-06 01:06
导读:文化论文论文,论魏徵现象的成因和影响--生前尽心,身后美名怎么写,格式要求,写法技巧,科教论文网展示的这篇文章是很好的参考: 中华民族历来对直言敢谏之人爆以掌声。说到直言敢谏,竭诚尽
中华民族历来对直言敢谏之人爆以掌声。说到直言敢谏,竭诚尽心的诤臣必然绕不过大唐贞观年间的魏玄成了!毫不讳言,魏公可以算是中国五千年历史上最有名气的谏官了!他身体力行,为一代贞观清明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今天我们谈到所谓“贞观遗风”,不仅仅在说太宗皇帝英武圣明,也涵盖了贞观一朝文武百官的直言进谏,忧国忧民的作风!只有君臣合力才开创这一中古盛世。  本文就魏徵何以屡次纳谏,以及魏徵现象在唐朝的影响浅浅的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第一部分  魏徵何以前后进谏二百余次?是怎样的朝廷氛围和君臣关系造就了中国谏官魏徵呢?魏徵本人的所受到的传统教育影响了他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这是他能直谏的原因之一。  魏徵曾经投在李密门下,给李密献策十条,然而李密又不能用[①]。后来李密失败,魏徵随李密降唐而至京师,然而“久不见知,自请安辑山东,乃授秘书丞,驱传至黎阳”[②]赋诗《述怀》一首,开篇两句曰:“中原初逐鹿,投笔事戎轩。纵横计不就,慷慨志犹存。”[③]如此可见,此时的魏徵是胸怀宝玉而无人知晓,苦于无处施展,难以实现人生价值。“学而优则仕”的儒家教诲使他在郁郁寡欢中急于寻找一个知己之人以施展才华。不幸至山东之后,被窦建德所俘虏。及窦建德兵败,李建成抢先招魏徵做了太子洗马,遂被卷入李建成与秦王李世民争夺大唐最高权力的斗争中。在做太子洗马时,魏徵多次劝说李建成先下手为强,这也使魏徵成了太子和秦王斗争中的一个活跃分子,必然受到李世民的注意。我们要问了,明知道李建成本事和势力均不如李世民,为什么魏徵还冒着生命危险主动卷入明争暗斗中呢?因为李建成对待魏徵态度是“甚礼之”[④]。玄武门变故之后,魏徵面对太宗的责问,直言以对,毫无惧色,甚至有为李建成死节的意思。这是为什么呢?因为魏徵是孔孟之徒,以“为人谋而不忠乎[⑤]”自省。当“君使臣以礼”时,必然“臣事君以忠”[⑥],哪怕赴汤蹈火也在所不辞。这是传统儒生的典型特点,也是春秋的遗风,是儒家思想下为政的士大夫应该做到的。魏徵正是深受这种思想的影响,而且将其身体力行。我们从魏徵的经历可以看出,他不仅仅为李世民出谋划策,他还为礼遇他的所有人建言,这说明,他所要的不是某个强大权力的胁迫,而是知人善任的明主。魏徵骨子里就是一个儒生,他的持之以恒的,近乎执拗的进谏精神来源于儒家文化。  太宗皇帝和魏徵两人共同努力缔造了中国史上的进谏美谈。  太宗皇帝对魏徵礼遇有加,诚然纳谏是魏徵尽忠而为良臣的原因之一。  太宗即位之后,魏徵深受器重,不计前嫌擢升为谏议大夫。魏徵被派去巡抚河北,途中遇到了原来太子集团的人被押送去京城,魏徵毅然制止,将其释放。魏徵敢做这事的理由是:“况今日之行,许以便以从事,主上既以国士见待,安可不以国士报乎?[⑦]”魏徵认为太宗以国士礼遇之,必然要以身相报。太宗“庶几保贞国,虚己厉求贤[⑧]”的态度也使魏徵有“喜逢知己之主,思竭其用,知无不言”[⑨]决心。魏徵曾经自己陈述为何敢于屡犯龙颜:“陛下导之使言,臣所以敢谏。若陛下不受臣谏,岂敢数犯龙鳞?”[⑩]正是皇帝的求贤精神和身体力行的引导,魏徵才“岂不惮艰险,深怀国士恩”,[11]屡屡进谏,参议朝政,品评得失。  太宗皇帝对魏徵的褒奖对魏徵是一种莫大的鼓励,这也是魏徵尽心竭力的原因之一。  《答魏徵手诏》:“省频抗表,诚极忠款,言穷切至,批卷览忘倦……盖肱股罄帷幄之谋,爪牙尽熊罴之力,协得同心,以至于此。”[12]不仅仅褒扬了魏徵,更是把贞观年间取得的可喜成绩归功于魏徵以及所有为国效力的大臣们。人总是愿意听好话的,听了这些,不免欣喜,之后就会再接再厉。正是皇帝这种虚怀若谷,使魏徵得以施展才能,实现人生价值。  太宗在贞观之治的缔造中,是一个主动的建设者,正是因为良好的引导,魏徵才敢于进谏。这就是中国文化中的互动精神吧,虽然不可能上下平等,但是最起码可以君臣交心。当太宗皇帝以国士相待的时候,魏徵心怀感恩与报答之情;当太宗美言赞许魏徵时,魏徵会诚惶诚恐再接再厉。  大明有个海瑞,堪与魏徵齐名,然而嘉靖皇帝不争气,累死了老马也驼不起偌大的江山。以嘉靖比唐太宗,以海瑞比魏徵,可见,太宗皇帝的做法在君臣关系的建设中起到多大的作用!  从另一方面,魏徵的进谏的方式也是维护君臣关系的润滑剂。  在战国时候,齐宣王好讽谏,他手下的淳于髡,邹忌等人便以讽谏闻名。其实,讽谏并不是真正讽刺君王,而是换一种形式,用一种不折君上面子的方式使其闻达己意而有所更张。魏徵以直言闻名,然而,我们也知道,魏徵的进谏也是很有艺术的,很多情况下是无形的,是君臣之间形成一种默契之后的必然结果。太宗有一次大宴群臣,席间太宗命大臣赋诗,魏徵作一首五言律诗,尾联曰:“终藉叔孙礼,方知皇帝尊。”太宗听后说:“徵言未尝不约我以礼。”[13]君臣的心有灵犀,成就一个优秀谏臣青史留名。魏徵不仅用包含深意的言语来进谏,甚至用假装愚钝的方式来拖延时间,使太宗有失偏颇的决策不能尽快实施,为自己的辩争争取时间。可见,魏徵不仅是率直的,还是聪明的。这种聪明的做法给足了皇帝的面子,也让皇帝更加欣赏魏徵,君臣关系更加和谐。  太宗皇帝对魏徵的关心和爱惜也是魏徵不辞辛劳,屡屡进谏的原因之一。  魏徵病重之时,太宗不仅为魏宅在五天之内盖一座小殿,还两次委身探望,极为关切的探望病情。太宗《问魏徵病手诏》中说:“不见数日,忧愤甚深。自顾过已多矣,言已失矣,行已亏矣。古人云‘无镜无以鉴须眉”,可谓实也。比欲自往,恐劳卿,所以使来去,若有闻知,此后以信具报”。[14]为了不打扰爱卿养病,让信使往来其中,时时刻刻汇报谏议大夫的病情。这是何等的关怀,皇帝能做到如此实属不易,大臣能不感恩尽忠?太宗和魏徵之间,不仅仅有君臣之情,更有私交甚密的朋友之谊。魏徵去世之后,太宗皇帝作挽歌十首吊唁自己的“肱骨”“爪牙”。魏公出殡之日,太宗赋七言律诗一首:                劲攸逢霜摧美质,台星失位夭良臣。                唯当掩泣云台上,空对馀影无复人。[15]五言诗一首:            阊阖总金鞍,上林移玉葬。野郊怆新别,河桥非旧饯。            惨日映峰沉,愁云随盖转。哀笳时断续,悲旌乍舒卷。            望望情何极,浪浪泪空弦。无复昔时人,芳春共谁谴。[16]  太宗在魏徵出殡时,登高台掩面而泣,伫立良久,哀痛之心难以言表,虚对空影,再无旧人。李唐自此失去一面可以知得失的镜子。太宗不仅把他当做一位良臣忠臣,更是当做了朋友,一位诤友,一位有利于江山社稷,有利于国家,有利于天下苍生的朋友。这不是在作秀,而是吟咏出发自内心的对良臣益友的难舍难离和思念备至。当皇帝和大臣成为朋友的时候,魏徵不仅肩负着国家谏臣的重任,更要尽到一个朋友的劝说和砥砺之责了!共2页: 1 [2] 下一页 论文出处(作者):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b25ff90100iilb.ht
(科教作文网 zw.nseac.com整理)

论“三言”中的僧尼形象分类和形成原因
上一篇:论《左传》之性质及其与《国语》之关系(二)(1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