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一时代与文体视野中的张岱小品(1)(2)
2017-08-06 04:04
导读:归根到底,张岱的小品不论是作为选本选收对象还是单行专集,在明亡之前根本就没有刊刻行世过(是否创作亦甚可疑),遑论他在晚明小品领域的影响和
归根到底,张岱的小品不论是作为选本选收对象还是单行专集,在明亡之前根本就没有刊刻行世过(是否创作亦甚可疑),遑论他在晚明小品领域的影响和地位,更遑论他是晚明小品的代表作家了。
分析长期以来学术界一直把张岱看作晚明小品代表作家的原因,主要应是遵从惯例。吴承学先生《晚明小品研究》的处理最为典型。该书绪论开宗明义提出:"所谓晚明,传统是指明代万历年间至明朝灭亡(1573-1644)这段七十余年的历史。……比较难以区分的是明末清初的作家,有时难以明确是明人还是清人,碰上这种情况,我采取的态度是'吾从众'---依照学术界的惯例。"(7)披览该书第二至第六章重点评价的十八位晚明作家,当得"吾从众"的唯一人物就是张岱。而考察这一惯例的形成和延续,显然和上个世纪几个重要历史时期得风气之先者的论述相关。例如,上个世纪30年代小品高潮之际,由刘大杰校点、上海贝叶山房1935年铅印出版,也是民国成立以来张岱文集首次刊行的《琅嬛文集》(8),末附成都大学教授卢前跋转述该校资深学者刘鉴泉之论云:"近世新文艺,其原盖出于浙东史派,而晚明诸家为之先河,张宗子岱实启之也。"两年后,周作人在影响很大的《再谈俳文》一文中再次称引刘氏之语,以"我们可不必再辞费"(9)云云对刘氏理论高度肯定,实际上也就高度肯定了刘氏说的内在意涵---张岱为"晚明诸家"之一甚至是之首。或许和这样的学术影响相关,新中国成立以后第一部大量印行的大部头文学史著作、1957年由作家出版社推出的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方如上所引将张岱明确归入晚明"天启、崇祯间的散文作家"行列。郑著的精彩才情和它的广泛发行(10),无形中使"晚明张岱"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这一理念的根深蒂固,可从袁行霈等《中国文学史》中这段误引文字见出:"明人祁彪佳说他'笔具化工,其所记游,有郦道元之博奥,有刘同人之生辣,有袁中郎之倩丽,有王季重之诙谐,无所不有'。(《西湖梦寻序》)"(11)众所周知,祁彪佳愤明之亡,自沉于水,在南明弘光朝覆灭不久的顺治二年闰六月;如果这段引述文字无误,它意味着,顺治二年四十九岁之前,张岱的《西湖梦寻》就已写成,张岱晚明小品作家的时代属性确然无疑。然而,各种版本的祁彪佳撰著中既无此《西湖梦寻序》,张岱的自序更确凿表明《西湖梦寻》成书的时间乃在康熙十年其七十五岁左右。查康熙五十七年凤嬉堂始刻本《西湖梦寻》可知,此序原来是祁彪佳族兄祁豸佳所为。据《嘉庆山阴县志》,此人明亡后家居数十载始以寿终。将祁豸佳错看成祁彪佳,深层的心理原因离不开"晚明张岱"的理念作用;而这一误会的形成,反过来又适以坐实和强化"晚明张岱"的理念。当然,并非没有人注意到这个事实。如周作人在论述晚明以后的文学运动时就曾写到,"后来公安、竟陵两派文学融合起来,产生了清初张岱诸人的作品"(12),明确提出了"清初张岱"的时代定位。当代也有少数文学史家注意到,"张岱的许多小品文实际是作于清初"(13)。但是,在他们的逻辑理路中,无疑是把清初小品看作晚明小品的等质延续,把清初张岱与晚明张岱等量齐观,从而最终用后者的概念涵容前者了。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由此可见,作为小品作家,"晚明张岱"实际上是不存在的,存在的只有"清初张岱";并非仅仅是张岱的许多小品,而是张岱的几乎全部小品,实际上都是在清初创作的。向被看作张岱影响最大的两部小品文集:《陶庵梦忆》,据自序"陶庵国破家亡"、"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遥思往事,忆即书之"等内容,始撰于绍兴鲁监国政权抗清失败、浙东二次沦陷、张岱时年五十岁的顺治三年;据原抄本和《砚云甲编》本的佚名序"今已矣,三十年来,杜门谢客"、"为序而藏之"等内容,当定稿于浙东二次沦陷后三十年的康熙十五年。《西湖梦寻》,据康熙五十七年初刻本自序"前甲午、丁酉,两至西湖"、"余乃急急走避,谓余为西湖而来,今所见若此,反不若保我梦中之西湖"等内容和末尾"岁辛亥七月"的署年,以及李长祥序"甲申三月,一梦蹊跷,三十年来,若魇若呓,未得即醒"云云,初稿当酝酿于顺治十七年稍后,而成书于康熙十年,但到康熙十三年可能仍在修改之中。也属小品文集的《琅嬛文集》,据王雨谦序"甲申以后,屏弃浮云,益肆力于文章,自其策论、辞赋、传记、笺赞之类,旁及题额、柱铭,出其大力,为能登之重渊,而明诸日月,题曰《琅嬛文集》",亦全为明亡以后之作,其中各家广泛瞩目的《石匮书自序》、《自为墓志铭》即分别作于康熙三年和康熙四年;卷五《蝶庵题像》"八十一年,穷愁卓荦"等表明,撰就最迟者当不早于康熙十六年其八十一岁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