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魏六朝诗歌中的美人意象与政治托寓(1)(2)
2017-08-07 01:09
导读:对于大多数传统知识分子来说,君臣遇合、宦途顺畅的毕竟极少,而君臣乖背、仕途坎坷却是大多数士人所要面对的难题。屈原将自己的美政理想寄托在怀
对于大多数传统知识分子来说,君臣遇合、宦途顺畅的毕竟极少,而君臣乖背、仕途坎坷却是大多数士人所要面对的难题。屈原将自己的美政理想寄托在怀王身上,但由于受到谗邪的弊惑,一腔政治热情无法施展。这种美政理想的落空以及由此而来的浓重失落感,导致他在诗歌中反复以弃妇的口吻来表达对君王的怨尤。因此,出于中国士人对政治功名极度关注的传统,从屈原“楚辞”开始,历代诗歌中“美人一佳人”意象的情感基调,是怨愤忧愁的。只有当政治意识淡化,或士人的个体意识非常强烈的时候,才会发生某种变化。
大抵说来,“美人一佳人”意象始于楚辞,两汉因文人诗歌的消歇而较为少见。汉末建安、正始时期,随着文人诗歌的兴盛及政争的尖锐,屈原“香草美人”的托喻传统得以复兴。晋代玄学思潮盛行,士人普遍怀有自全心态,世俗化的社会风气,冲淡乃至消解了人们的政治热情,诗歌中美人意象的政治托寓色彩也随之淡薄。南朝受绮靡浮艳诗风的影响,诗歌中的“美人”与“佳人”意象,其政治托寓特性已经微乎其微,而大多是玩赏性的实写,即使偶尔在诗作中以政治托寓的面貌出现,也不再有原初意象中那种自我道德人格的砥砺,更缺乏因“怨愤”之情而带来的艺术感染力。
(二)
两汉最发达的文体是赋,除乐府民歌和无名氏“古诗”外,诗歌主要是一些用于典礼的郊庙歌辞,或非文人创作的骚体诗歌。因而在这一特殊的历史时期,当“神女一美女”意象在辞赋中得到普遍运用的时候,诗歌中的“美人—佳人”意象却相对较少,值得关注的只有东汉张衡的作品。
张衡擅长辞赋、乐府等各种体裁,尤其是对于“楚辞”有独到的领悟,楚辞的香革美人传统以及政治托寓色彩无疑对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其《思玄赋》中的主人公就是一个遍身佩戴香草的美人。这个“美人”对于奸佞当道、贤人困厄的现实充满了深沉的愤慨,于是转而在虚幻的精神境界中追求美好高洁的理想,当然最终也像《离骚》一样归于幻灭。篇中的“美人”是作者自己的象征,而整个作品,从句型、语词、结构,到情感基调,也都是对《离骚》的有意摹仿。在创作上张衡大量运用香草美人意象,以寄托其浓郁的政治忧愤。在“楚辞”里,香草是与美人、佳人联系在一起的特殊意象,两者通常互为比兴,而张衡诗歌中也往往借香草萎落以衬美人(贤臣)被弃置。如其《怨诗》:“猗猗秋兰,植彼中阿。有馥其芳,有黄其葩。虽日幽深,厥美弥嘉。之子之远,我劳如何。我闻其声,载坐载起。同心离居,绝我中肠。”诗中所咏品性芳洁的兰花被弃置于幽谷,其意在比喻贤能君子不遇明君。逯钦立解释说:“秋兰,咏嘉美人也。嘉而不获,用故作是诗也。”就诗歌而言,张衡的政治哀思体现得最为深沉、幽愤的是其《四愁诗》。其“序”叙述作诗缘由日:“时天下渐弊,郁郁不得志,为《四愁诗》。效屈原以美人为君子,以珍宝为仁义,以水深雪雾为小人,思以道术为报,贻于时君,而惧谗邪之不得通。”不仅指出了此诗创作意图上与屈原楚辞的一脉相承,而且指出了其艺术象征手法上的借鉴。篇中赠“我”金错刀、金琅歼的“美人”,是诗人所思念的对象,也就是无由得通、无以为报的“时君”。作品借用传统的“美人”意象,通过“东南西北”的铺陈、四段反复的深情呼唤,一唱三叹,将希望得到君主理解和重用的迫切心情表现得深郁哀婉,被后人视为“千古绝唱”。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发布) 除了文人气质很浓的《四愁诗》外,张衡的乐府诗中也有政治托寓性的“美人一佳人”意象。其《同声歌》中就以新婚妇人自比,细腻地刻画了新妇那种“情好新交接,恐栗若探汤”的心理,以及对于妇职、妇德的自勉:“绸缪主中馈,奉礼助蒸尝。思为苑蒻席,在下蔽匡床。愿为罗衾帱,在上卫风霜。”篇中新妇面对夫君的惶惑、恭谨等心理和细致的服务预期,无不指向“臣子”对“君主”的政治关系,故《乐府解题》日:“《同声歌》,张衡所作也。言妇人自谓幸得充闺房。愿勉供妇职,不离君子。思为莞簟,在下以蔽匡床衾稠,在上以护霜露。缱绻枕席,没齿不忘焉,以喻臣子之事君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