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父的悲剧 生命的挣扎(1)
2017-08-19 06:43
导读:文化论文论文,无父的悲剧 生命的挣扎(1)在线阅读,教你怎么写,格式什么样,科教论文网提供各种参考范例:
摘要:《月牙儿》是老舍先生自己比较喜欢却又较少提及的作品
摘要:《月牙儿》是老舍先生自己比较喜欢却又较少提及的作品。对于作品的独特的艺术魅力,本文用心理分析的方法解读,认为《月牙儿》书写的实际是无父世界的悲剧,其中有老舍先生的人生体验的投射。作品有意无意地压抑了悲剧的激情,这既凸现传统文化心理的影响,也将我们的审美注意引向了对“生命的挣扎”的关注。作品展现了老舍对人生命运的思考,这才是作品真正的审美内涵之所在。
关键词:《月牙儿》;心理特征;审美内涵;文学研究
谈起老舍先生的《月牙儿》,许多人都会体验到一种独特的阅读经验,那就是在阅读过程中,感到一种压抑;阅读之后,却又难以准确地把握其内涵,以致有再读一遍的冲动。我常想《月牙儿》缘何有如此的艺术魅力,是所谓的其深刻的思想意义内涵吗?一般评论者都认为,作品的价值仅在于她反映了社会的病态,展示了一个被侮辱被损害者的痛苦心史,寄寓了作者对黑暗社会的愤怒与不平,这种思想意识层面的东西真有那么大的吸引力吗?我想不仅于此,但其真正的艺术魅力又在哪儿呢?当我试着用心理分析的方法解读《月牙儿》的时候,才发现了答案。
一
《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曾这样说过“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渗透了自己一生的精力和心血,《红楼梦》寄托了他的深刻的末世之感,因此他看《红楼梦》就会有特别的感受。法国作家乔治·桑将自己的作品称作“宝贝”,那是因为其深刻表现了作者的创作意图。从作家对自己作品的看法中,我们往往可以看出作品与作家之间某种特殊的关系。我们分析《月牙儿》也不妨从此入手。
老舍对《月牙儿》的态度又是怎么样的呢?《月牙儿》脱胎于老舍先生的长篇小说《大明湖》,关于《月牙儿》的故事,老舍先生曾说:“它本是《大明湖》中的一片段。《大明湖》被焚之后,我把其他的情节都毫不可惜的忘弃,可是忘不了这一段。这一段是,不用说,《大明湖》中最有意思的一段。但是,它在《大明湖》里并不像《月牙儿》这样整齐,因为它是夹在别的一堆事情里,不许它独挡一面。由现在看来,我宁愿要《月牙儿》而不要《大明湖》了。”可见,老舍先生对《月》还是很满意的。然而,老舍对自己喜欢的许多作品都作了专门的文章来谈创作的经历和感受,比如说老舍就《骆驼祥子》写了《〈骆驼祥子〉后记》;关于《龙须沟》,老舍写了《〈龙须沟〉创作经过》;甚至被毁的《大明湖》老舍也写了专门的文章来谈创作体验。但是,对于《月牙儿》,老舍先生却谈得极少,在《习作二十年》中压根儿就没有提到《月牙儿》,这二者之间是怎样的一种悖论呢?《大明湖》被毁,有好几位朋友都劝老舍重写《大明湖》,老舍却说:“我打不起精神来,创作的那点快乐不能在默写中找到,再说,我实在不甚满意它,何必再写。”然而,老舍却从中提炼出了《月牙儿》,并用散文诗的笔法来写,这又是什么原因让老舍对《月牙儿》的故事念念不忘呢?
二
当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近《月牙儿》时,我们发现作品所反映的内容与一般人所认为的对封建社会的罪恶的揭露有出入。文本在表面的对社会罪恶的表现的显性结构外,还隐藏着另一个世界。作品实际上呈现的是无父世界的悲剧。
“月牙儿”的悲剧是基于父亲的病逝。父亲的缺席,首先带来的是父爱体验的永恒性的失落。父亲的形象在文中是模糊的,对父爱的体验,文中也并没有深切的表现。文中有关父亲的体验,只是无父经历、父爱缺失的一种体验。月牙儿“它第一次在我的云中是酸苦,它那一点点微弱的浅金光儿,照着我的泪。”对月牙儿的初体验,因为父亲的死,在我的心中铭刻下了酸苦二字。“那个木匣结束了爸的一切:每逢我想起爸,我就想到非打开那个木匣不能见着,但是,那木匣是深深的埋在地里,我明知在城外哪个地方埋着它,可又像落在地上的一个雨点,似乎永难找到。”作品中这段话形象地描写了父亲形象在主人公精神世界中的那种飘渺虚无的感受。父亲的缺席,带给主人公的更重要的影响还在于其基本生存条件的缺乏与人生支撑点的坍塌。父亲死后,饥寒就与主人公交上了朋友,“父亲死的那天,它就是这么斜斜着,为什么它老这么斜斜着呢!”这既是主人公对月牙儿的感受,更是对饥寒交迫的生活的一种形象化的述说。这种生活就一直持续了下来,直到家里再也找不到第二件可以当的东西,妈又给我找了一个新爸。但随着新爸的离开,妈妈当了暗门子,我最终也走进了这“最后的黑影”。纵观整部作品,其展现的就是无父的现实带给主人公的无尽头的悲剧。